摸索真语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2

摸索真语文

曾琦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710071

从教多年,一直在努力摸索真语文的内涵。我以为真语文是具备以下三点的。

  1. 真语文更具人文性。

一味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了情感熏陶和文化渗透,以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这是语文教育的失败,所以,语文学科更要强调文学性,语文课魂在文学。

文学教育是唤醒人格心灵,促进人的健全发展的手段,是提升人的知识素养和文明素养的阶梯,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生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文学的语言是生命的符号”,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让学生通过对文学篇章的研读,从中获取、认知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了解到他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从而促进自身人生观念、世界观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个体的道德信念、公民意识、人生目的。语文新教材选入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思想健康、内容积极、与时俱进的中外名家名篇,几乎每一篇都是沟通理性和心灵的美妙文字。在每一篇真情的文章后面,都有着一个个情感丰富的人,在展现着他们独特的人生体会,留下他们生命的印记——对山水自然的观照、喜爱和欣赏,对社会万象的见闻、思考和感悟,对人和人生的价值、精神的求索、弘扬与诠释等,无不饱含着深厚浓郁的人文教育因素,富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情感的感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去关注课文内容,去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喜怒哀乐;去关注自然和命运;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

文学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思维。文学的内涵多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开放、多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部《红楼梦》,不同的读者就会读出不同的感受、看到不同的东西,史学家、经济学家、经营者各有所获,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意境、主题都会出现多解,这种多解现象是由读者对象的个别差异所造成的。探讨多解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文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的最佳途径。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这样说:“人类能在文学里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我们每每在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感觉,四周的空气变得更温柔,……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 文学温暖着世界,文学启迪着人生,它能够超越时空,抵达心灵,给人生活的智慧和力量。语文课应该给学生这些情感美的滋养、思维美的锻炼,文学是语文魂之所在。

  1. 真语文更具创新性。

创新教学,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吃透教材,使之“烂熟于心”,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才不会照搬教学参考书,才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鲜活的教学语言,告别那种“通过……,描写了……,表现了……”等程式化的教学语言,也才会突出文学性,吸引学生。在讲授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时,教学语言要尽可能优美,带自己的感悟。引起学习语文兴趣的原因更多的在于教师的修养,在于他有丰富的感受。有感受,自然会讲得有声有色,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能有感受,又在于教师的修养,还有经验、思想、态度和感情。

同时,还要创新教学形式。繁琐的分析、一味的灌输、机械的练习等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发现探究法等等,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报刊、影视、网络引入课堂,利用环境中的有益因素,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去营造一个最佳的育人环境,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文学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在这样的创新课堂上,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进行着交锋、碰撞、融合与升华。教师是否具有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否善于对教材进行反思,是否真正地具有平等意识,是否在不断地反省中彻底告别“权威意识”,是否能灵敏地应变学情,切实地把帮助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将决定创新学习的质量。

  1. 真语文更具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因此,实践的设计要系统。语文活动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要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到具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性活动、初级性活动到高级性活动、一般性活动到专门化的特殊活动的科学安排,而不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所以在活动中要系统化、完整化。语文活动的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增进了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姓氏调查报告会”“花季宣言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

实践的主体是学生,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每一项活动由小组活动到班级活动,由班级活动到年级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冲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如在班级辩论比赛活动过程中,小组学生自己选择辩题,自行组成正方反方辩论队伍,自行推选辩论会主席,辩论会后评点双方辩论情况,评选最佳辩手。对“人生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教育是应该精英化还是大众化”“网络使人亲近还是疏远”“是否以成败论英雄”“保护弱者是否造成社会退步”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他们的创造力和探讨问题的精神在相互的协作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的非智力能力。活动中,使活动小组的学生之间获得了一种认同感,通过目标一致的努力和奋斗,使彼此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亲密合作,从而产生美好的心境,这使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喜欢写诗歌散文,有的喜欢辩论、朗诵、演讲,多样的语文活动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加以锻炼。有的学生可能在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教师的引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不足,就动员他参加小记者团,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语文活动的最终的目标已不再是简单的语文能力,而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教育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它是对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同时都保持人性的纯真和完满。走进真语文,我们可能看到这样的生命画卷:良好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是如何造就自我关怀和关怀他人的强健灵魂,造就情趣丰富的生活艺术家,造就乐观自足的君子,造就具有独立意识和判断的公民,造就能够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进而改造环境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