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短程行为治疗在慢性失眠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2

失眠的短程行为治疗在慢性失眠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江灿 叶静宜 张婷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医学心理科 重庆 400038

【摘要】目的:探讨失眠的短程行为治疗(Brief Behavior Therapy of Insomnia,BBT-I)在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至2020年6月我院收入的102例慢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51例。对比组采用常规疗法,研究组实施短程行为疗法,疗程为4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ISI(失眠严重指数量表)评分均比对比组低(P<0.05),结论:对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实施短程行为治疗干预,对改善症状并提高患者日间活动质量有积极影响,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短程行为治疗;慢性失眠障碍;临床应用

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指频繁而持续的睡眠起始和维持困难,导致个体对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满足,并存在白天觉醒期间的功能受损。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1]。慢性失眠不仅会诱发加重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还会带来负面情绪,降低日间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者会患抑郁、焦虑和物质依赖,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2]。所以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用药物治疗失眠,虽方便、有效果,但对慢性失眠的病因和维持因素不具备针对性,且长期使用有一定依耐性,患者不易于接受,特别是年轻人,故加强有效干预显得尤为重要。BBT-I 起源于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针对失眠症的简明易操作、基于循证的心理行为治疗手段。关于BBTI 的临床操作指南于2012年被正式提出,Buysse等设计并进行临床疗效研究,于2011年的初步疗效研究中,证实BBTI 能够改善失眠症患者失眠症状,并提出BBTI 的应用人群范围及其局限性[3-4]。为此,我院就短程行为疗法在慢性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至2020年6月我院收入的102例慢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分别为51例。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里的慢性失眠确诊标准,亦排除精神类疾病者、妊娠期妇女、癫痫者和身体疾病引发的继发性失眠者等。对比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2:29,年龄分布为22~61岁,平均(40.09±5.68)岁,平均病程(4.12±0.78)年;研究组男女为24:27,年龄分布为21~62岁,平均(41.56±7.52)岁,平均病程(3.12±0.89)年;参加研究的患者和家属都已了解了此次实验的方法和目的,并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价值。

1.2 方法

对比组给予常规疗法:睡眠卫生知识宣教、与睡眠无相关的行为指导、改善睡眠环境等。

在对比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研究组实施短程行为治疗:①指导填写睡眠日记;②首次访谈,通过小组面对面的形式介绍治疗方案,认识睡眠机制,个体诱发失眠的原因以及治疗的四大规则;③指导患者进行正念冥想、腹式呼吸放松法、渐进式放松等训练方法,以缓解焦虑紧张,促进睡眠;③结合睡眠日记,制定个体化的睡眠方案。包括睡眠限制策略,通过记录每周的睡眠效率对睡眠时间进行调整,以增加睡眠驱动力,提高睡眠效率;做好刺激控制,在难以入睡时,离开床做些轻松的事,有睡意再上床,以此重新建立床和睡眠的联系;④预防复发。以上疗程为4周,首次访谈为面对面治疗,后面每周至少进行1次微信群线上治疗,时间60~90min,并保持电话随访。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PSQI评分,总分21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以ISI为参照标准,对患者失眠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总分28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失眠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PSQL评分。治疗前,研究组患者51例患者PSQL评分为(14.77±2.84)分,对比组为(13.46±2.86),组间数据对比结果为t=2.3211,P=0.022(P<0.05);治疗四周后,研究组患者51例患者PSQL评分为(5.66±1.36)分,对比组为(7.24±2.05),组间数据对比结果为t=4.587,P=0.000(P<0.05)。

比较两组患者ISI评分。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SI评分为(6.45±2.33)分,对比组为(9.75±3.65)分,组间对比结果为t=5.442,

P=0.000,两组患者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失眠率已高达15%~20%,各类人群皆可发病[5]。青少年患病会因睡眠质量下降直接影响身体生长发育;中年人长期失眠极易导致情绪不稳、倦怠无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妇女长期失眠会快速衰老、面容苍老、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加重,产生潮热、畏寒以及忧郁等症状;老年人长期失眠将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引发其他疾病。慢性失眠患者经过反复求医,偏爱应用各类镇静安眠药物,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且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并出现耐药性,并影响达不到预期效果。

失眠的短期行为治疗是一组行为治疗方法,是通过约束和尝试的方法去驱动患者执行,让患者从执行后的获益去矫正和重建认知。这种通过行为约束执行的方法更适合认知程度较低的患者,一旦通过习得的方式正确认识了行为,那这样的认知会更加坚定,也更容易坚持,并取得满意的长期疗效。此次试验证明,实施短程行为疗法的研究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对比组低(P<0.05)。

综上所述,针对失眠患者实施失眠的短程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并具有起效快、易操作、周期短、复发率低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斌.睡眠医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张斌,韩芳,唐向东,等.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Troxel WM, Germain A, Buysse DJ. Clinical management of insomnia with brief behavioral treatment(BBTI). Behav Sleep Med 2012;10(4):266–79.

[4]Buysse DJ, Germain A, Moul DE, et al. Efficacy of brief 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insomnia in older adults. Arch Intern Med 2011;171(10):887–95.

[5]黄宏.砭石治疗慢性失眠临床疗效分析(附20例临床报道)[J].医学临床研究,2019,36(12):2476-2478.

通讯作者:姓名:张婷,出生年月日:1981.12.23, 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省自贡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抑郁症和失眠症的心理及药物治疗机制研究,科室:医学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