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化废水氨氮异常问题研究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3

一种生化废水氨氮异常问题研究及对策

伍旺锋

42118219841107 **** 上海 201306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废水A/O生化处理工艺中氨氮异常升高的问题,并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解决思路、小试验证、现场方案实施等一系列过程,从小试及实际结果来看,硝化除氨氮过程中,正常情况下,补充足量碳源,更有利于氨氮的去除。

关键词:废水;生化处理;硝化除氨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oblem of abnormally high ammonia nitrogen in a wastewater A/O biochemical treatment process, and conducts a series of processes such as cause analysis, solution ideas, pilot verification, on-site program implementation, etc., from pilot and actual as a result, in the process of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by nitrification,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supplementing sufficient carbon sourc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removal of ammonia nitrogen.

Keywords: wastewater; biochemical treatment; nitrification and ammonia removal

1 问题背景

废水生化处理中,常采用缺氧/好氧法(ANO)工艺来去除废水中的BOD5和总氮,该工艺BOD5去除率可达到90%~95%,TN去除率可达到60%~85%,可使生化二沉池出水CODcr、氨氮排放达标,正常CODcr≤300mg/L,氨氮≤20mg/L。生化废水碳化过程较为稳定,而硝化过程则较为敏感,当好氧池氨氮无法正常去除时,通常是硝化过程出现问题,硝化作为脱氮过程的重要反应,直接影响脱氮的效果。

下图为某废水站曝气池出水氨氮变化趋势图:

图1(生化出水氨氮数据变化趋势)

5f702f7d273dd_html_acb77e6b7c411e1c.gif5f702f7d273dd_html_beac3495dad3efc.gif

生物脱氮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节选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与实践第四版(上册))

(1)温度,生物硝化反应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反硝化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40℃;

(2)溶解氧,生物硝化反应器内宜保持溶解氧质量浓度在2.0mg/L以上,生物反硝化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一般控制在小于0.5mg/L;

(3)PH,PH在7.0~8.1时亚硝酸菌和硝酸菌活性最好。由于硝化反应需要消耗碱度,硝化设施中剩余碱度宜大于70mg/L(以碳酸钙计);

(4)碳氮比,脱氮工艺的污水BOD5与总凯氏氮之比宜大于4;

(5)泥龄,生物脱氮过程泥龄宜为12~25d;

(6)有毒物质,对硝化菌有抑制作用的有毒物质有Zn、Cu、Hg、Cr、Ni、Pb、CN-、HCN等。

2 原因分析

针对O池出水氨氮浓度在半月内从1mg/L左右,逐渐上升至近40mg/L。通过对各种分析指标进行跟踪排查,各项指标都正常。曝气池水温在35℃~38℃之间;溶解氧在2mg/L~4mg/L左右;生化出水总碱度约700mg/L(以碳酸钙计);进水日均COD约1800mg/L,氨氮约25mg/L,碳氮比足够;生化池污泥浓度约3000mg/L;分析重金属数据,均远低于毒害作用限值。

3 小试原理

推断进入曝气池水COD不足或总磷不足,导致氨氮无法有效去除,通过向固定容量加入一定量曝气池混合液,再补充碳源及磷源,经曝气后,分析氨氮的变化趋势,来判断是否为碳源或磷源不足引起的氨氮异常。

4 小试内容:取曝气池末端段混合液分别放入2组2L量筒中,向其中1只量筒中加入COD1200mg/L的量,另1只量筒中加入COD1200mg/L和总磷3mg/L的量,分别检测不同时间曝气后的PH、CODcr、氨氮、总磷数据,分析氨氮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下降主要原因。

5 结果与讨论

5.1 第一次实验小试

项目

1#

2#

2L量筒中加入约1200mg/L的碳源

2L量筒中加入约1200mg/L的碳源+3mg/L的磷源

曝气时间

PH

COD

氨氮

PH

COD

氨氮

总磷

0h

8

1308

40.06

8

1300

39.06

3.4

5h

8

630

29.54

8

688

32.81

1.72

22h

8

77

2.48

8

100

3.27

1.71

29h

8

129

1.95

8

119

1.88

1.02

表1:第一次实验小试COD与氨氮的变化

从表1中1#和2#氨氮的变化来看,补充适当碳源22小时内均能将氨氮降低到5mg/L以内,22h内1#氨氮去除率为93.8%,2#氨氮去除率为91.6%;补加总磷对氨氮的去除没有明显的提升。

5.2 第二次实验小试

项目

O1

O1

O1

O1

2L量筒中加入300mg/L的碳源

2L量筒中加入600mg/L的碳源

2L量筒中加入900mg/L碳源

2L量筒中加入1200mg/L碳源

PH

COD

氨氮

PH

COD

氨氮

PH

COD

氨氮

PH

COD

氨氮

曝气时间

6~9

mg/L

mg/L

6~9

mg/L

mg/L

6~9

mg/L

mg/L

6~9

mg/L

mg/L

0h

8

386

24.61

8

670

23.33

8

960

23.73

8

1285

24.61

4h

8

170

11.49

7

154

8

8

154

5.16

7

309

9.18

8h

8

156

9.38

7

145

2.39

8

166

1.34

8

178

1.01

23h

7

143

13.33

7

125

1.8

7

108

4.57

7

126

2.72

表2:第二次实验小试COD和氨氮的变化

分别向4个量筒中,加入300mg/L、600 mg/L、900 mg/L、1200 mg/L 的COD碳源,只有300mg/L的量筒在曝气23h后的氨氮仍超过10mg/L,而600、900、1200mg/L的COD均在曝气8h后,氨氮均下降至5mg/L内,说明没有足够碳源,只是延长曝气时间,无法正常完成硝化,使氨氮转化为硝态氮。

5.3 现场曝气池实测验证

项目

1#曝气池

2#曝气池

投加600mg/L的碳源

投加600mg/L的碳源

闷曝时间

PH

COD

氨氮

PH

COD

氨氮

0h

7

604

35.01

7

572

34.07

3h

7

258

36.54

7

473

36.74

7h

7

362

34.67

7

196

36.21

11h

8

156

30.41

8

187

32.41

15h

8

139

30.74

8

214

30.07

19h

8

146

31.41

8

160

29.41

23h

8

143

26.74

8

142

24.41

表3:投加碳源后,1#曝气池和2#曝气池COD与氨氮的变化

从表3中1#曝气池和2#曝气池氨氮的变化来看,投入的碳源在11h已基本消耗完,氨氮虽有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曝气23h时1#曝气池氨氮去除率为23.6%,2#曝气池氨氮去除率为28.35%。说明没有足够碳源,只是延长曝气时间,无法正常完成硝化,使氨氮转化为硝态氮。

5.4 曝气池连续投加碳源(缓慢滴加)

项目

1#曝气池

2#曝气池

1#曝气池加20mg/L.h的碳源

2#曝气池加20mg/L.h的碳源

曝气时间

PH

COD

氨氮

PH

COD

氨氮

0h

7.5

151

22.45

7.5

149

27.46

24h

7.5

136

15.2

7.5

131

19.95

48h

7.5

129

5.71

7.5

103

9.27

72h

7.5

133

2.30

7.5

185

3.06

表4:连续投加碳源后,COD和氨氮的变化

经过一次投加碳源,氨氮降低至25mg/L左右,为避免曝气池内COD负荷瞬间大幅上升,采用了连续向曝气池前端滴加碳源(投加量为曝气池每小时整体浓度提高20mg/L),72小时氨氮降低至5mg/L以内。

6 硝化除氨氮机理

硝化反应:氨态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进行硝化反应,进一步被分解、氧化。这一反应,也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在亚硝化菌的作用下,是氨(氨态氮)(NH4+)转化为亚硝酸氮,其反应式为:

NH4++3/2O2 →NO2 -+H2O+2H+-ΔF(ΔF=278.42KJ)

继之,亚硝酸氮在硝酸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菌,期反应式为:

NO2-+1/2O2→NO3--ΔF(ΔF=72.27KJ)

硝化反应总反应式为:

NH4++2O2→NO3-+H2O+2H+-ΔF(ΔF=351KJ)

7 结论

实际AO硝化除氨氮过程中,除保持硝化反应过程中常规的6项指标外,适量向好氧段补加碳源,对氨氮的去除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