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地域特色 建设和谐水都——太昊陵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8
/ 3

发掘地域特色 建设和谐水都——太昊陵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王锋

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523129

要:通过对河南淮阳太昊陵风景名胜区历史及现状的具体分析,以及对水、城关系进行的系统研究,发掘出太昊陵风景名胜区“城包水、水包城、城又包水”这样一种独特的、世所罕见的水、城关系,并在规划设计中结合生态保护、古都风貌的恢复,创造国内独树一帜、奇特的水都景观。

词:规划设计;城水关系;生态;

缘起

从传说时代的太昊伏羲都于宛丘至今的近六千年历史长河中,淮阳,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则国、统制则郡、南北迭辖、州县兼置,始终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淮阳城镇化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目标的实施,旅游业被列为淮阳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太昊陵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工作由此展开。

  1. 令人惊叹的丰富古迹景源

太昊陵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淮阳县位于豫东平原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人多地少,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该地区发展旅游潜力巨大,古迹资源极其丰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并且集中,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龙湖的巨大水面、特殊的湿地生态环境为当地开发旅游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条件;开发以寻根文化为基础的旅游项目在这里有庞大的群众基础。整个风景名胜区根据景点分布分为主景区与辅景区。主景区范围东至规划中的二环路,南边由龙湖保护区边界及弦歌路界定,西至龙都路,北边由陵后路、新建街及龙湖严格保护区边界共同界定。主景区红线范围面积13.75km2,其中龙湖湖域面积7.23 km2

  1. 资源梳理

2.1 发掘地域特色

通过对场地区位条件和地方文化的综合分析,不难发现,“水”资源和“古都”文化在淮阳县历史上源远流长,是与淮阳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两大重要物质与精神要素。

2.1.1 要素之“水”

水泊古都景区乃至整个风景名胜区的一大特色是“水”。景区内拥有水上原始生态保存完好的内陆奇观——万亩龙湖。龙湖东西阔4.4km,南北长2.5km,面积达11 km2,除湖内陈州古都及村庄占地外,湖面水域7.23 km2,计10840亩,而杭州西湖面积是6872亩。在干旱缺水的淮北平原上,比江南水乡的西湖还大几千亩的龙湖无疑是罕见稀缺资源。万亩龙湖因养育华夏人祖太昊伏羲,而成为中华民族名符其实的母亲湖;城市又是因水而秀美,城市景观最美的部分就是水景,城不在大,有水则灵[1],如同威尼斯水城享誉世界。

2.1.2 要素之“都”

水泊古都另一特色是关于都城。景区内拥有一座3000年历史的水上都城——陈州古都。陈州古都现面积约1.3 km2。经考证,古城呈正方形,分内外两城;东西南北各设一道城门,城内共有44条街。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封舜后裔妫满于陈,建陈国,并在此地筑陈国都城,战国时期楚惠王增筑,后又经汉、宋、明等时代多次修筑。从周朝的陈国国都、楚顷襄王北迁的楚都、张楚政权所在地到淮阳国治所,均设于此,都城文化源远流长。

如果说万亩龙湖是淮阳独一无二的自然地域特色,那么“都城”文化则是淮阳当之无愧的文化地域特色。龙湖与陈州古都的独特水、城格局使之成为内陆罕见的水上之都。

2.2 水、城关系特色挖掘

围水而居、依水筑城是中国许多古代城市发展和兴起的模式。在《水上城市城市中心第二界国际会议》(威尼斯,1991年)上,荷兰Delft大学Tzonis教授将水与城市的关系归纳为3种形式:“城在水上”,如威尼斯;“城在水边”,如纽约;“水在城中”,如伦敦。

而我国城市与水体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一下三种类型。

  1. 城傍水型:城市依傍着水体。如上海与东海的关系,无锡与太湖的关系。这种水体往往是海洋、湖泊、大河流等大水体,具有难以跨越的特点。

  2. 城包水型:水体在城市中间,城市包围着水体。如杭州与西湖的关系,南京与玄武湖的关系。这种水体往往是湖泊等块状水体,面积比城市小,具有游赏性可跨越的特点。

  3. 水穿城型:水体从城市中穿过,可以是一条水体或者数条。如武汉与长江的关系,苏州的城市水网。这种水体往往是河流等带状水体,具有流动性易跨越的特点。

本次规划中的龙湖与陈州古都的关系则是这三种之外的一个特殊类型,在我国尚无先例,淮阳-龙湖-陈州古都-内湖的关系定义为“城包水、水包城、城又包水”这样一种特殊类型,格局世所罕见。

  1. 规划设计

3.1 格局保护与特色凸显

水泊古都规划主要分两大部分构成,即龙湖与陈州古都。龙湖湖区保护性建设是形成“水都”景观的生态基质,陈州古都恢复性建设是形成“水都”的物质载体。本次规划将使景区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鲜明的“城包水、水包城、城又包水”的水城格局,浓郁的古都文化气息。

3.2 龙湖外环保护性规划

湖泊的自然结构形态决定了其保护利用上具有“圈层”式结构模式。该模式包括湖面水体-湖滨带-沿岸带-近湖带-集水区(流域)5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和保护利用的重点

[4]。龙湖属于平原封闭淡水湖,龙湖水环境问题主要在于挖土填湖、建堤围塘以及污水排放。规划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对龙湖的保护性建设。

3.2.1 水体保护

  1. 保护水面积。通过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对景区内占用的土地全部归还,禁止填湖。近4000亩的水产养殖,除长寿岛的水塘、水田为子项目特色外,其余全部恢复为龙湖自然生态区,永久保护。

  2. 保护水环境。对淤积严重的地方进行清污疏浚,防止沼泽化出现,严禁生活污水等直接排入龙湖。

  3. 保护水生物。对现有的蒲、苇、莲等植物及多种鱼类加以培育及保护,并逐步向多样性方向发展。

3.2.2 湖滨带生态恢复

  1. 滨湖带的宽度是影响其功能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划定风景区红线范围时便由原先的龙湖护堤向外扩展100-300m不等的宽度,作为滨湖生态圈,在这一区域主要以植物组织围合空间,同时形成风景名胜区整个主景区的边界。

  2. 保护自然岸线,利用浅滩、湿地等恢复湖滨生态景观,基本不做硬质驳岸,加强植物种植,以植物固土护堤。

  3. 营造以陆生乔木-陆生灌木-湿生乔木-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构成的乔灌结合、水陆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湖滨植物景观。

3.3 陈州古都恢复

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历史与现实的矛盾,陈州古都这一矛盾体现得非常明显。长期的人为建设对历史遗迹的侵蚀较为明显。结合陈州古都现有的景观资源和现状条件,本次规划不改变城内大部分建筑及居民生活状况,而对划定的“三环五线一点”进行重点改造建设,提出四字方针:

(1) 改:改因其资金投入少、见效快、可实施性强而成为本次最主要的手段。改主要针对沿街、沿湖建筑的屋顶、门、窗、花饰等元素改头换面。形式可参考淮阳出土的众多关于当地古代建筑形式的文物,提取代表性元素,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

(2) 拆:拆主要体现在内湖的改造上,规划将内湖恢复至民国时期的规模,拟拆除一些沿岸建筑物或构筑物,扩大内湖水面将其连通成为内湖环。“城包水、水包城、城又包水”的水、城格局得到强化。

(3) 建:建的内容集中在古城墙外环上。既然古城曾多次建都,城门、城墙等标志性建筑必不可少。陈州古都现在仅在古城墙遗址的基础上修筑了环城土路,本次规划拟在遗址上重建四城门、四段城墙及四座角楼。四段城墙无需完整、封闭,植物与城墙相间,可造成古城掩映在绿树中的虚景。

(4) 留:旧城改造、古城恢复等问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拆大建没有必要,也不实际,所以陈州古都内大部分原居民使用的非旅游界面的建筑都予以保留,在迁出部分居民、控制常住人口数量的前提下,促进业态转型、功能活化。

  1. 结语

独特的山水格局、是稀缺资源,独特的文化是活力与魅力的核心基础。只有通过对地域特色的深入理解,发掘其唯一性、垄断性的特质,才能做出对场地最恰当的设计,从而创造和谐且具有生命力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J].中国园林,2006(5):05-08.

[2] 钱欣.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04(11):28-33.

[3] 陈跃中.大景观——一种整体性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04(11):11-15.

[4] 束晨阳,刘冬梅.湖泊型风景区的保护与利用——以邛海泸山景区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6(10):54-5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