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社交媒体语境下的传播隔阂——以微博《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0
/ 2

意见领袖:社交媒体语境下的传播隔阂——以微博《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

毛杰 尹兴 谢杨柳

西南科技大学, 621010

摘要: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引发曾多起意见反转,在社交媒体语境下,公众参与度明显提、互动性明显增强。也正因为如此,有不少居心叵测带着特定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媒体机构,构建信息的拟态环境,故意造成信息的曲解,强化公众对女司机群体的刻板印象。把复杂多变的事件做简单化、情绪化处理,形成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隔阂。要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需要从意见领袖、刻板印象、和社群共振等领域以社交媒体视角解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关键词:意见领袖、刻板印象、社群共振、传播隔阂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背景:

10 月 28 日 10 时 08 分,一辆公交客车与一辆小轿车在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公交客车坠入江中。网上流传“私家车女司机邝某某已被警方控制”,更有人称女司机穿高跟鞋开车,暗示是女司机责任。不明真相的网友立刻将矛头指向小轿车女司机,一时之间,对其谩骂之声铺天盖地。

从警方公布的消息看来经事故现场初步调查,真实原因系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穿过中心实线,撞上对面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越过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公交车司机属于本次事件的主要责任方。

5f81417f13355_html_ab929eb4a42c29b.jpg

公众受“意见领袖”诱导对事件进行情绪化表达。

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法律高压的前提下,仍然有人肆意散播谣言,除开法律意识淡薄的因素。社交媒体语境下,公众拥有独立、主管的发表言论的平台,在面对风控事件下容易产生极端化、情绪化的倾向。在公交车坠江伊始,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于自媒体、小众媒体机构和公众号。在这样临时发生的重大意外事件中,部分无良媒体机构为增加自身流量博取眼球,开始大肆散发谣言,把矛头对准私家车女司机,成为本次事件舆论的意见领袖。公众在群体暗示情绪感染下,开始在微博下留言表态,大部分言论在对私家车女司机进行人身攻击。即使有少许保持理智和中立的意见也被淹没在谩骂之中。

刻板成见形成的媒体缘由

社会终究需要一些浅显易懂,易于抒发大众不满情绪的安全阀和生活的调味品。根据《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表明,在一个高风险不安定及不确定的社会当中,一旦群体情绪被燃点所牵

动,就会出现揭竿而起的暴戾之气,并由此衍生出各种容易传染的情感和行为。无论个人如何优秀,一旦陷入群体中就会变得失去理智,而这个人在集体中会听到一个超出任何人的声音,这个声音会让人放弃自己的思考,转而对喧嚣嘈杂的环境唯命是从。而这个声音来自于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言论大部分符合情感逻辑,切实体现了情感困境,并引出了一些解决方案,看似是优质内容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其中的内在逻辑。

但是仍然有居心叵测的利益集团在信息系统参与过程中,带着特定的利益和意识形态造成有意或者无意的曲解。这部分群体往往属于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拥有一个高水平的创作团队,善于抓住年轻受众的心理,运用故事化的文本范式,(图)构建一个虚拟场景,并通过对象征性事件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构,向人们展示一个虚拟的拟态环境。集中表现为选择重构多起女司机肇事事件,激发公众激动情绪,诱导公众对女司机群体进行人身攻击。将复杂多变的问题简单化、情绪化处理。强化公众对女司机群体的刻板印象,诱导公众对女司机群体进行恶意评价,罔顾事实,直接把女司机当作责任方,形成舆论的第一次审判。

其次是主流媒体和官方消息辟谣时间过晚导致。因为社会生活的不稳定性,公众对生活环境的变动有信息需求,而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传播提供了机会。在公交车浙江事件发生了两天以后,重庆市人民公安局才出面发表声明,由此形成了两天的窗口空白期,这两天的窗口空白期内,大量谣言肆意散布, 大量刻板成见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了冲击和影响。

减少社交媒体传播隔阂的思考:

交媒体时代,每一个公众都是自己观点的代表人。但是公众素养有高有低,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辨别能力也有高低之分,因此容易被不良媒体公众号影响丧失理智。并且微博以流量为王的话题机制极其容易形成群体压力,公众容易受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对不明真相的事件或人进行抨击和人身攻击, 形成传播隔阂,阻碍真相的进一步发掘。

只有公众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丰富自己的认知框架,又能够达到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合理化和影响力的最大化,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社交媒体个体用户的情感素质,打一个健康正能量的社区情感和行为共振,走出奇怪的行为怪圈。

微博和相关部门也应该进一步健全舆论监管体制,防止谣言和恶意中伤他人的事件进一步发酵。形成高效、完备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公布真相,满足公众对突发意外事件的信息需求, 减少社会焦虑。同时,在执法领域加大管理力度,做好典型舆论误导惩戒案件的主题宣传,让无良媒体不敢传谣,让公众不信谣, 让社会杜绝谣言。

16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reen·银幕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