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的影像书写——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0
/ 2

“历史记忆”的影像书写——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

冯婷婷

长江大学, 434000

摘要:口述历史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建构的历史话语,以留存性和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作为确立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该类型纪录片以生动直观的影像将“历史记忆”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的思考,该文通过对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其存在的问题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口述历史; 文献价值;社会价值;真实

历史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种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既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还要满足人们对历史的了解。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在新的文化战略引导下,以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历史纪录片层出不穷, 这些作品制作精良,生动再现历史,拍摄手法也日益新颖,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 作为重要的影视艺术形态之一,口述历史纪录片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从社会现实层面,对其进行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一)影像文献:活态历史的存在纪录

历史纪录片具有流传的文献品质,其文献价值也可称历史价值。目前而言,中国大部分历史题材的口述纪录片选材较为有限, 或呈现领袖人物的人生起伏历程,或围绕某历史建筑物进行历史讲述,或聚焦重大题材揭露历史真相,或展现近代中国战争的残酷景象【1】……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纪录片需要将有载体的平面性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影像作品,辅之以必要的解说词以及与历史相对应的画面内容,也可通过镜头来纪实拍摄现有的人物、物件与场景,从而使历史上该阶段所呈现的景象更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一部成功的历史纪录片,离不开其史料文献价值的开掘”[2],《复活的军团》、《玄奘之路》等历史纪录片都是使用镜头对当前新知识的再次“实录”,“重现”与“还原”当时的社会全貌。然而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突出特点就是历史画面资料极度有限甚至缺失,这也成为了该类型纪录片拍摄必须攻克的首要难题。要克服这些障碍,不能满足于对现存历史物件和遗迹旧址等的拍摄,还要运用历史文献资料与珍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结合电脑特效,甚至采用真人“搬演”的方式重现历史场景, 融入与历史相对应的画面来增强内容的表现力,以大型口述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为例,该片通过采取抗战亲历者的口述结合动画展现历史场景的方式,对历史镜像进行逼真的“还原”,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不仅能够感受到扣人心弦的历史场景,也对国家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的抗战》借助生动的再现和独特的表现方式,用 32 集传奇的抗战故事、三百位老人的亲身经历和讲述,将八年抗战的悲壮惨烈以及抗战者的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亲历战争的老人们的传奇故事,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忘却的珍贵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这些影像资料会因其文献价值而愈显珍贵。

(二)历史载体: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碰撞

从社会历史的沿革来看,口述历史纪录片对于现代文明社会有巨大意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纪录片让我们在极其有限的视频资料中了解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历史,赋予我们丰富且拥有厚重底蕴的文化知识,是反映社会、探讨现实的重要依据。以《大国崛起》为例,该片解读了 15 世纪以来世界 9 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从中国人的特殊视角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并诠释各大国 500 年的兴起史,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诸多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里,大国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了解历史经验对于国家现在以及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借鉴大国的强国史,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少走弯路,这正是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国家发展之路上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就口述历史纪录片本身而言,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比其他类型影像作品更能深入人心,以郭柯导演的口述历史纪录片

《二十二》为例,该片聚焦于口述历史本身,最大程度上保证并还原口述历史的客观性,使用平静客观的描述性话语,在影片中呈现了老人们大量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影像的表现手法对受众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3】,《二十二》中使用的镜头语言更容易使观众在平静的力量中感受震撼,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却可

以在“陌生化”和“距离感”中审视历史,吸取教训。【4】影像技术在飞速发展,其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在现代社会中有了更为突出的体现,其中社会价值的表现更为深刻。

(三) 口述“记忆”:历史真实与艺术再造

真实是纪录片最本质、最核心的特点,较高的视听质量也是历史纪录片的基本要求,观众对于历史纪录片的期许一方面要求其与生活内在逻辑相符合,另一方面也要实现对时间和空间的建构。口述历史纪录片第一视角突破生硬宏观的讲述方式,打破解说词加画面的固定单调搭配,使纪录片形式更加活泼,伴随亲历者讲述时的表情、动作和情感等元素,感染力也有所增强,鲜活的历史故事能够更加吸引观众。但是,在口述历史纪录片中,也有这样几个问题存在。第一,谈话地点的不可复制性。口述者不一定能够在历史事件发生地来打开封尘的大门,这种空间上的限制性是不可转移的【5】。第二,口述历史者和访问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口述者在讲述过程中,会因为采访者的追问、表情甚至是语气而受到影响,访问者同时也可能跟随讲述而临时改变立场和思路,在此情况下,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很容易于潜移默化之中被影响。第三,口述者的记忆有丢失性。当下的口述历史纪录片制作,多以采访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为主,也正如伯特利所说的:

“在事实和记忆之间的差异,最终提升了口述资料作为历史证据的价值。”【6】

纪录片走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之路,形成了题材多样、类型丰富、创作手法日渐成熟的多样性格局,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充分发挥历史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就需要纪录片创作者加强对历史的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影像本身就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它强大的视觉表现力,可以触碰到人们情感最薄弱的地方从而撼动人心。”【7】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 于它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功效与影响,历史纪录片更是如此, 它与社会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不仅记录历史,也是当下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8】,具备深刻的思想意义也肩负着高度的社会责 任感和历史使命,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引起一个民族对历史文化的反思。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来解读和对比现实社会,并以此警示后人,从而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过去,珍惜当下,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美)伯纳德著.孙红云译.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9

李亚铭.从《复活的军团》看金铁木纪录片的创作风格[J]. 视听天地.2012.8.21

蔡骐.影像传播中的历史建构与消解——解析电视传播中的

“口述历史”现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2

张楚.口述历史的影像化表达路径探析——以纪录片《二十二》为例[J].现代视听.2018.9

陶涛.林毓佳.口述历史:在会议中制造过去[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报).2015

赵蕊.影像:记忆与认同——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历史真实[J]. 电影文学.2013.9

(美)伯纳德著.孙红云译.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9

蔡骐.翁丽玲.集体记忆的影像史诗——透视纪录片《长城: 中国的故事》.中国电视.2016.9

备注:本文是长江大学 2018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最终成果之一

6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reen · 银幕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