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研究——以德州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2
/ 2

创新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研究——以德州市为例

史 丽 1 殷吉良 2

1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 德州 253000

2夏津第一中学 山东 德州 253000

摘 要】本文以德州市为例介绍了乡村振兴中财政、社会和金融三方面资金投入机制的探索,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振兴中资金投入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落实财政优先保障要求,创新财政投入机制;优化资本环境,拓宽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的通道;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畅通金融服务“三农”渠道。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多元投入机制; 创新投入渠道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资金问题,2018年国家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德州市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在全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是德州市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一、德州市乡村振兴中资金投入机制探索

(一)德州市乡村振兴中财政投入机制探索

提供公共产品和促进经济发展是财政的职能。首先,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当前乡村振兴中财政集中投入的重点领域。其次,探索用足用好新增耕地指标国家统筹、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德州市宅基地160万亩,农村人均宅基地高于我省绝大多数地市,可挖掘资源量大。第三,省在涉农资金整合方面已经做了有力的尝试。第四,财政产业引导性资金主要来自中央和省级政府。德州市级财政财力有限。

(二)德州市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投入机制探索

社会投资一般来说是为产生财务回报而产生的资本行为。吸引社会资本需要稳定的投资环境和较好的投资回报。首先,通过制度性创新引导社会投资。平原县通过党支部领创办通过制度创新流转土地8万亩土地集中招商,通过这一制度创新对农业企业形成吸引力。第二,通过农业产业基础吸引社会投资。社会资本一般投入到有一定农业产业基础或优势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业领域。德州市农业基础好,通过发挥这些优势,以建设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为契机,吸引相关产业,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德州市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投入机制探索

融通资金是金融的本质,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本。通过金融创新满足乡村振兴的资金需要,是金融领域的职能所在。首先,普通涉农贷款中的土地整理类项目、政府投资型项目备受银行青睐。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中长期贷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长期贷款”是当前商业银行、产业发展基金类项目投资的重点。其次,土地产权改革为土地入市提供了可能。已经开发出的“双保惠农贷”、“土地产权贷”、“农保通”等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第三,普惠金融推进力度加大。人行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普惠金融贷款,比如比例考核、坏账核销、提供优惠贷款利率等,为农村普惠金融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二、德州市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州市乡村振兴中财政投入方面的问题

在财政投入方面中主要存在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监管不到位,财政资金运作模式不规范,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政策窗口期有限等问题。首先,从国家投入来看,资金使用效果监管不到位。以国家对基本农田的投入为例,投资1200元/亩的小农水工程,建设完毕后移交地方政府,缺少后续监管维护机制。其次,从省级投入来看,财政资金运作不规范。在省政府出台整合涉农资金整合文件之后,省级涉农资金直接拨付到县级财政,一些县难以确定款项用途致使资金滞留县财政账户。第三,从德州市来看,投入总量不足。德州市财政总量小,增速变缓,2018年总的财政收入仅为202.5亿元。第四,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跨省交易窗口期有限。

(二)德州市乡村振兴中社会投资方面的问题

在制约社会投资方面主要存在着农村农民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市场化程度低进驻成本高、建设用地指标缺乏、乡镇驻地难以留住企业等问题。首先,农村农民的主体性没有发挥难以主动吸引社会资本。德州市村集体经济薄弱,经济组织松散,难以有效整合村内资源。其次,市场化程度低进驻成本高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当前政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市场的动力机制还没形成。第三,建设用地指标缺乏无地兴建企业。市拨付的乡村振兴建设用地指标很少,另外还有大方田、河长制等诸多红线限制,成为吸引社会资本的硬约束。第四,乡镇驻地难以留住企业。即使乡镇吸引来社会资本兴建企业,县级政府倾向于乡镇企业进驻县开发区,仅给乡镇保留税收。

(三)德州市乡村振兴中金融渠道资金投入的问题

在金融渠道资金投入中存在着乡村振兴项目投入风险大、盈利性不高,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缺少盈利较好的产业支撑,金融资源单一等问题。首先,乡村振兴项目投入风险大、盈利性不高,金融机构进驻的意愿不高。除政策性银行外,商业银行真正愿意投入的是稳赚不赔土地整治类项目。其次,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产品。农村贷款主体的信用度不高或难以确认,乡村缺乏可识别抵押物或抵押物价值低,难以得到贷款。第三,乡村缺少盈利较好的产业支撑,对银行缺乏吸引力,优质产业匮乏正是乡村发展的难点。第四,金融资源单一,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

三、德州市加快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的对策

(一)落实财政优先保障要求,创新财政投入机制

首先,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向“三农”倾斜力度。确保总量持续增加,在总财政支出比重也有所增加,以农林水支出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农投入总量稳定增加、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平均增幅。其次,积极申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选择土地改革走在前列的禹城、平原、武城等县(市、区)申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第三,加强各涉农资金的绩效管理。对于国家基本农田投入要建立工程设施管理维护机制,设立维护资金;对整合省级涉农资金要提升县级政府管理使用涉农资金能力,要将财政资金的使用与乡村振兴项目效果相结合。

(二)优化资本环境,拓宽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的通道

首先,以党支部领创办作为发挥农村农民主体性、推进农村市场化的重要抓手。以党支部领创办形式,带领农民土地入股,农民的利益有了代表,也具有了和社会资本对接、谈判的实力,推动土地市场化流转。其次,支持乡镇、村庄引进社会资本。整理土地所得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可以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发展本村、本乡镇的产业;鼓励在乡镇驻地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城市化了的村民就业;进一步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第三,要加强政企合作,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业等具备盈利条件的产业发展。

(三)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畅通金融服务“三农”渠道

首先,加大银行贷款支农力度。在信贷方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要求;积极推进承包地、农房抵押贷款。其次,拓展支农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本地区银行、担保、证券、保险等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第三,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健全财务账簿,提高信用水平。第四,开拓政府性基金和专项债券等新渠道。财政部会同相关单位设立了现代种业基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中国农垦产业发展基金等投资基金,德州市可以和财政部乡村振兴专项债券合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