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调脊手法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 52 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2
/ 2

正骨调脊手法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 52 例疗效观察

卢大地 李佳

辽宁省军区兴城干休所门诊部 辽宁兴城 125100

摘要: 目的 观察正骨调脊手法[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到2020年4月在门诊运用正骨调脊手法[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52例,观察疗效。结果 运用正骨调脊手法[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52例,有效率达88.5%。结论 正骨调脊手法[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疗效满意。

[关键词]正骨调脊手法;骨盆错位;膝关节疼痛;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4.3 [文献标识码]B

骨盆错位引起膝关节疼痛临床常见。作者2016年4月到2020年4月在门诊运用正骨调脊手法[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痛5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6年4月到2020年4月在门诊运用正骨调脊手法[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痛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12~81岁,平均(34.1±4.6)岁;病程7d~12年,平均(5.6±1.2)年。所有患者均拍骨盆正位、侧位DR片检查。排除腰椎错位致膝关节疼痛,膝关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外伤、劳损性膝关节疼痛,痛风等代谢性膝关节疼痛,强制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等免疫性膝关节疼痛,受寒至膝关节疼痛等及随访脱落的病人。

1.2 正骨调脊手法[1]

(1)俯卧扳腿推髂法:以右侧骶髂关节后错位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伸直并拢;医者站于患者左侧(健侧),右手经右大腿内侧(或外侧)放右大腿前面扳起右下肢,左手掌根(或豆状骨部)推住右髂后上棘部,双手同时发力锁紧,左手掌根(或豆状骨部)用“巧劲”向外向下推右髂后上棘部1~3次,有时可闻及“啪”的弹响声或左手掌根(或豆状骨部)有关节复位的跳动感。相关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手法复位成功。本法用于骶髂关节后错位复位。

(2)仰卧屈膝屈髋弹压法:以右侧骶髂关节前错位为例,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并拢;医者站于患者左侧(健侧),嘱右腿屈膝屈髋,医者右腋窝压住右胫骨上端,右手扶右小腿外侧,左手扶右骶髂关节部位,借助身体的力量用“巧劲”向左肩方向弹压1~3次,有时可闻“啪”的一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或左手有关节复位的跳动感。相关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手法复位成功。本法用于骶髂关节前错位复位。

1.3诊断方法:参照龙氏正骨“三步定位”诊断法[2]及潘氏正骨“压痛点定位”诊断法[3]

1.4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评价疗效。

1.5结果:我们采用正骨调脊手法[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52例有效率达88.5%。见表1。

1 正骨调脊手法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的疗效(%

例 数 治 愈 好 转 未 愈 总有效率

52 34 12 6 88.5

2 讨论

骨盆错位主要指骶髂关节错位,一般分为骶髂关节前错位和骶髂关节后错位。骨盆错位引起膝关节疼痛临床很常见,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内侧疼痛,上楼或下楼时为著。另外,有两个重要体征:一是患膝内侧脂肪垫压痛(﹢),二是同侧髂后上嵴压痛(﹢),这是我们诊断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的重要依据。骨盆错位引起膝关节疼痛的机理是:骨盆骶髂关节前错位致腰大肌和髂腰肌被拉长,引起腰大肌和髂腰肌紧张,卡压经过腰大肌和髂腰肌之间的腰丛最大分支股神经,引起支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股神经远端神经分支敏感性增强,致膝关节疼痛;骨盆骶髂关节后错位致缝匠肌和股薄肌被拉长,引起缝匠肌和股薄肌紧张,卡压经过腰丛股神经的最长皮支隐神经,引起支配膝关节内侧、髌骨下方软组织的隐神经敏感性增强,致膝关节疼痛。通过正骨调脊手法矫正骨盆错位后,上述肌肉紧张消失,对股神经和隐神经的卡压解除,支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神经敏感性恢复正常,膝关节疼痛消失。

目前,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并不被主流医学认可,仅仅掌握在少数手法治疗医生手中,还没有被临床医生普遍认识,导致一些膝关节疼痛的病人经常被误诊误治。作者希望临床医生了解一些关于骨盆错位,甚至腰椎错位,导致膝关节疼痛的情况,减少误诊误治。正骨调脊手法治疗[

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的优点:诊治方法简单,疗效立竿见影,手到病除;缺点:医者须经过正骨调脊手法治疗[1]培训,同时要拍骨盆正位、侧位DR片排除手法治疗禁忌症。正骨调脊手法[1]治疗骨盆错位致膝关节疼痛,方法简单、绿色、安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资料

[1] 卢大地. 浅谈正骨调脊手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2):27~30.

[2] 刘立飞,陈莉秋,徐玉禄,等.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J]河北中医,2017,39(1):124-126.

[3]潘德金,郜时华,赵昕,等.脊椎后关节紊乱与某些部位或穴位压痛关系的临床观察[C].全国软组织疼痛微创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2004:59-6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