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0例抗感染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2
/ 2

肺炎支原体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0例抗感染治疗体会

马启玲 陈光福 蔡茵莎 冯巍 王波 黄琰琰 陈家颖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518035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和抗感染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5年12月至2020年3月肺炎支原体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儿中发热37例(92.5%),淋巴结肿大38例(95%),咽痛16例(40%),眼脸水肿20例(50%),皮疹3例(7.5%),扁桃体脓性分泌物25例(62.5%),肝脾肿大13例(32.5%),全部病例经静滴阿奇霉素5天或红霉素7天,口服阿奇霉素治疗2疗程,40例患儿均治愈。结论:支原体感染常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经予单用抗支原体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阿奇霉素;红霉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和EB病毒感染属于儿科常见的两种感染性疾病。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MP)多可引起神经、血液、泌尿、消化和循环等系统病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并发多系统损害为主要特征。近年来,MP合并IM患者较常见,有着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比单纯性支原体感染的损伤要严重[1],极易误诊误治,在抗感染治疗上,是否需要联合抗支原体和抗病毒治疗的报导尚少,本文总结分析近5年来单用抗支原体感染治疗40例MP合并IM的患儿,疗效显著,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2月至2020年3月本院儿科住院治疗40例MP合并IM的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MP和IM的诊断标准[2][3],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11岁。其中发热37例(92.5%),热型不规则,热程4~11天,淋巴结肿大38例(95%),以颈部为主,直径1.5~22cm、无触痛,咽痛16例(40%),眼脸水肿20例(50%),红色丘疹3例(7.5%),扁桃体脓性分泌物25例(62.5%),肝脾肿大13例(32.5%), 29例患儿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均>10%,其中8例>20%,白细胞(13~27)×109/L,肝功能损害27例(ALT:58~284 u/L),心肌损害21例(CKMB-II:64~232 u/L),所有病例MP IgM均为阳性(效价>1:160),MP培养阳性18例,EB病毒早期抗原IgM和衣壳抗原IgM均阳性,核心抗原和衣壳抗原IgG均阴性 ,EBV DNA定量拷贝数增高(1.31E+05~2.19E+07copy/ml)23例,x线检查12例肺部斑点状阴影、32例肺纹理增粗。

1.2治疗方法:40例患儿中15例静滴阿奇霉素,剂量10 mg/(kg·d),连用5 d,25例静滴红霉素,剂量20~30 mg/(kg·d,q8h),连用7天,第1疗程治疗后改口服阿奇霉素,剂量10 mg/(kg·d),连服2疗程(服3天停4天),所有病例均未应用更昔洛韦及其他抗病毒药物,27例肝功能损害患儿应用多烯磷酯保肝治疗,21例心肌损害患儿用果糖和维生素C治疗。

2.结果:全部患儿住院治疗7~17(9±2)d,临床症状均消失,淋巴结及肝脾均恢复正常,肝功及心肌酶明显下降。EB病毒DNA定量拷贝数增高23例中,其中14例门诊随访6个月,有8例EB病毒DNA转阴性,6例EB病毒DNA定量1E+02~2.1E+02copy/ml,40例病人均已治愈,无一例复发。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含DNA和RNA,无细胞壁,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可经血行致全身各器官和组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黄向红等[4]提出免疫学说和细胞吸附损害学说,MP与人体有些组织存在着共同抗原,感染MP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导致免疫反应,这是MP感染易导致多器官损害的基础。临床上多见MP合并IM的病例,不能简单地用自然感染或合并感染来解释;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嗜淋巴细胞性,90%以上的人群存在EB病毒终生潜伏感染状态[5]。研究认为MP感染后降低机体免疫力,可激活体内潜伏的EB病毒感染而发病[6]。EB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后引起T淋巴细胞的强烈反应,最终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其是否导致MP IgM的非特异性表达,目前没有相关报导。研究显示MP感染患儿的免疫损伤在引起类IM中起作用。本组病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治疗3个疗程,临床症状好转,出院时均无发热,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较前回缩,血像、肝功能及心肌酶均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部分患者EB病毒DNA转阴性,病情无复发。此结果证明单用大环内酯类药治疗MP合并IM有效,与国内报道相符

[7]。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MP合并IM的发病率也在增加,抗感染治疗存在极大挑战,临床上对是否联合使用毒性较强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存在争议,认为MP合并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所致而非病毒本身,治疗选用的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更昔洛韦等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多聚酶、终止DNA 链的延伸而产生抗病毒作用,抗病毒治疗虽然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排毒时间,但并不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治疗措施主要在于尽可能减轻免疫抑制的程度。鉴于以上的研究,在MP合并IM感染时,及早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提高疗效、避免抗病毒治疗的副作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均有益处,为治疗MP合并IM提供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Kawai Y,Miyashita N,Kubo M,et ai.Therapeutic efficacyof macrolides, minocycline,and tcxsufloxacin against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pediatric patient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3,57(5):2522.

[2] 陆权,张泓.中国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规范和临床专家共识(2019年).中华儿科杂志,2020,58(5):366-372.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儿童主要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6,54(8):563-568.

[4] 黄向红,熊平.小儿支原体肺炎与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概况[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8):124-126.

[5] 刘锦.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免疫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3)182-183.

[6] 谢正德,申昆玲.EB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8,32(1):2-8.

[7] 陈利阳.肺炎支原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16例.中国医师杂志,2012,14(3):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