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肠法减轻小儿肠造瘘术后腹胀及促进肠蠕动的护理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2
/ 2

洗肠法减轻小儿肠造瘘术后腹胀及促进肠蠕动的护理应用

黄美云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肠造瘘术后采用洗肠法,对患儿腹胀及促进肠蠕动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入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期间进行肠造瘘术的患儿作为研究 ,以抽签法的形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为15例。参照组行传统护理法,实验组行洗肠法,对比两组首次排气时间、腹胀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家属满意率。结果:实验组的首次排气时间、腹胀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家属满意率均比参照组理想,P值<0.05 。结论:小儿肠造瘘术后采用洗肠法,能够缓解术后腹胀,帮助肠道蠕动,有利于患儿尽快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洗肠法小儿肠造瘘术;腹胀;肠蠕动

前言

肠造瘘即在人体的腹壁上开口,将肠管从腹腔拉出,之后再将开口缝合在腹壁之上,以便患儿进行排便,该手术对于腹腔感染、肛肠先天性畸形等有着良好的改善效果[1]。但小儿进行肠造瘘,因为年龄过小,皮肤娇嫩,抵抗能力较差,在手术后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所以进行护理十分有必要,为此本文针对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进行于本院进行的肠造瘘术患儿展开研究,评定对小儿肠造瘘术后进行洗肠法,对于术后腹胀及促进肠蠕动的效果,见正文展示。

1.基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进行的肠造瘘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共60例,运用抽签法的形式将分为实验组(n=15)和参照组(n=15)。其中实验组男7例,女8例,年龄在5个月-10岁,平均年龄在(3.63±3.00)岁;参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在6个月-10岁,平均年龄在(3.72±3.22)岁,对比两组的基础资料,P值>0.05。

1.2 方法

参照组行传统的护理方式[2],即将对患儿进行皮肤护理,造口袋的护理,及时的清理造口袋的分泌物,且更换造口袋,对家属进行健康宣讲和相关的护理等。

实验组行回流洗肠法,方式如下:将患儿携带的造口袋的下端打开,将造口袋内的大便进行清除,且放置便盆在患儿的右侧,在肛管的远端涂上凡士林,从肛管通过造口袋的下端开口放置,家属配合肛管的固定,利用注射器反复抽吸生理盐水,用以肠道的清理,在整个洗肠的过程中注意找口袋内肠管的血流情况,当洗肠完成之后[3],用量杯装取洗肠之后液体的流出量和在洗肠之前所用的生理盐水作对比,确定肠管内没有残留液体,之后将造口袋下段开口关闭,检查造口袋底部是否存在松脱和残留大便的可能,将底板和皮肤固定好,再将患儿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测评并记录对比两组首次排气时间、腹胀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家属满意率。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调查表进行满意度的评分,包含以下内容:对每日安排是否满意,对于洗肠前后的注意事项是否知晓;护理人员是否有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等。

1.4 统计学处理

以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核对和分析,两组首次排气时间、腹胀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并采用T值进行检验,两组家属满意率通过百分比(%)方式表现,并采用X2进行检验,当结果表示P<0.05时,表明以上指标相差较大。

2 结果

2.1对比两组首次排气时间、腹胀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

实验组的首次排气时间、腹胀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低于参照组,组间具有差异(P<0.05),详细见表1。

1 对比两组首次排气时间、腹胀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

组别

首次排气时间

腹胀持续时间

住院时间

实验组(n=15)

3.11±1.02

13.62±5.40

21.32±3.02

参照组(n=15)

5.53±1.20

25.42±13.00

26.62±3.29

T

5.9511

3.2465

4.5963

P

0.0001

0.0030

0.0001

2.2对比两组家属满意率

实验组家属满意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具有差异(P<0.05),详细见表2。

2 对比两组家属满意率

组别

例数

很满意

尚可

不满意

总满意率

实验组

15

10

4

1

14(93.33)

参照组

15

6

3

6

9(50.00)

X2

-

-

4.6584

P

-

-

0.0309

3 讨论

肠造瘘是为了缓解患儿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但在肠造瘘术后患儿很容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耽误病情的恢复,由于手术后造瘘口很容易出现感染以及被粪便堵塞,在手术后要及时的查看患儿造瘘口的变化,一旦患儿出现腹胀明显,进行胃肠减压治疗依旧不能缓解[4],需要立马联系医生进行治疗。除了进行基础的护理,增加洗肠,能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患儿进行洗肠时,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洗肠技术,保持良好的耐心,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儿,需要先进行安抚,再开始洗肠,在洗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找到病变位置和手术位置,要选择和肠腔大小,长度相适宜的肛管才能够取得成功[5],在插管的过程中,要保持动作轻柔,遇到阻力时候不可以强行插管,这样很容易造成肠穿孔,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时刻留意患儿的表情变化,不要重复的移动肛管,尽可能的一次插管成功。

本次实验数据证实,实验组首次排气时间、腹胀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采用洗肠法,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小儿肠造瘘术后应用洗肠法,能够有效缓解术后腹胀,促进肠道蠕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琳,刘永艳.小儿肠造瘘术后防肠管脱出装置的设计与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5):111-112.

[2]赵庆.小儿肠造瘘术后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7,7(3):282-283.

[3]魏海玲.小儿肠造瘘术后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3):232-233.

[4]张丽娟,楚志芬,徐菲, 等.小儿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术前洗肠的护理改进[J].河北医药,2019,41(14):2234-2236,2240.

[5]杨华,程林芝,任明扬, 等.自粘式造口袋在肠外瘘护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20,32(2):300-303.

姓名:黄美云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826日 民族:汉族 籍贯:福建厦门 职称:主管护师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儿外科小儿骨科 研究方向:小儿外科小儿骨科护理 专业: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