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探讨

崔文杰

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3

摘要:抗震性能时衡量建筑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关系到建筑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以往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建筑由于抗震性能不足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使得建筑抗震能力成为当前建筑行业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抗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筑结构的设计。本文将就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建筑抗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结构,存在问题,分析研究

引言:

建筑结构的设计是建立在数学模型分析以及各项参数计算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建筑结构的设计是依照相关数据的计算结果进行的。其中,抗震能力的设计同样是在相关数据的计算之上进行的。当前,建筑行业内部已经开展了针对地震对建筑造成的破坏机理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当前开展建筑抗震能力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本文将通过建筑结构是合计提高抗震能力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在开展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于抗震能力的设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方面的设计是建立在对各项建筑数据进行计算的基础之上的。而相关参数的计算,一方面可以在进行施工过程中进行计算,而对于一些无法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计算的建筑结构,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同时充分利用当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对这一部分的计算。在开展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充分依据已经完善的抗震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保证施工所用的材料达标,建成后的建筑抗震指标能够大大相关要求。当前,现代化的抗震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已经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才开展抗震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会对以往的一些设计范例进行参考,同时大量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但是,不同的建筑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完全对以往的范例进行照搬照抄,而应该依据当前建筑的实际情况对抗震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一些经验性的设计方法同样需要在实际设计中进行使用。这主要是不同地区的建筑对于抗震要求不同。一些地区,如我国四川省的某些地区,地处地震带,发生地震的几率和震级都相对较高,因此该地区对于建筑的抗震能力要求较高,而另外一些地区,如我国关中地区,发生地震的几率较低,因此对于抗震要求也会有所下降。这些情况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都要加以考虑。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不能完全依赖于数据的计算。这是由于在地震发生时,建筑承受的力学相对分散,单纯关注建筑的一个部件或者几个部件往往会影响到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因此在进行设计完成后,要对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进行模拟和测试,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实现其整体抗震能力的提高。

2.建筑抗震结构的设计应用

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一些基础性结构的设计需要参考地基的实际情况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地基的情况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因此,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基础建筑结构的规范性,了解结构的特点,如对称性和质量变化等。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整体结构合理性的提高,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分散受力,从而保证较高的抗震性能。

基于以上分析,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建筑整体情况对结构进行优化。一方面要提高结构对称性和均匀性,使得在受力过程中不会出现由于受力不均造成薄弱部位出现断裂或损毁,另一方面要强化不同结构之间的衔接,要保证衔接部位的受力能力,在发生地震时,不会出现严重的解体现行。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用的要点研究

3.1选择合适的建筑用地

建筑用地的地址条件是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开展建筑抗震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建筑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实地看查,依据结果来进行方案设计。一方面,要避免建筑处于地质不稳定区域,另一方面要保证设计的建筑方案能够满足实际要求。

3.2开展地基处理工作

地基的稳定性是保证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开展建筑施工之前,首先要做好地基的处理工作。首先,对于一些地基土质相对松软的建筑用地,要对地基中的土质进行置换工作,通过这种方法实现地基稳定性的提高。同时,为了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要做好基坑支护工作。其次,在开展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设计方案和相关施工要求进行,强化桩基见着,保证基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圈梁是保证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建筑部建,要依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强化,从而实现抗震能力的提高。

3.3抗震设计的优化

在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建筑结构设计的思想,将现代建筑设计观念融入到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中,从而获得较高的抗震性能。在开展实际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建筑需要对建筑材料的强度进行适当调配,完成建筑的基础构建设计。同时要依据实际需求,对相关基础性的建筑结构部件的尺寸等进行设计,增加基础构建的稳定性和抗震性,从而在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充分利用其结构特点分散其受力,从而实现抗震能力的提高。

当前,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一个主要方式是隔震消能。这种抗震方法是通过在抗震结构和建筑主体之间增加一个隔震层,在地震发生时,抗震结构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建筑主体的支撑,及时建筑发生震动,由于阻尼作用可以减小建筑物发生的位移,从而有效的降低建筑主体受到的破坏。

此外,在开展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建筑结构的刚性和韧性往往会相互矛盾。结构的刚性较强,虽然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的稳定性,但是在受力过大时容易发生断裂。而韧性过强,则无法发挥抗震结构稳定建筑的目的。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协调这两种性质,在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较强稳定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其手里极限,从而实现整体抗震效果的提高。

4.总结

本文通过对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受到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建筑抗震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在对一些发生地震地区的建筑物受损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经过良好抗震设计的建筑物受损情况要明显小于其他建筑物。因此,本文对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相关要点进行研究,对后续抗震建筑的设计工作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为我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2] 魏琏,王森.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及若干问题分析[J].建筑结构,2017(1):1~9.   [3] 车申.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8(2):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