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慧城市的数字规划发展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2

面向智慧城市的数字规划发展思考与实践

高宇

恩施州规划信息咨询中心 湖北省 恩施市 445000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 50%,进入了城镇化速度最快的阶段,随之而来的便是很多大城市用地趋于紧张,增量型的规划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同时,存量型的规划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由于数字规划时代的到来,网络对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传统的规划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很多大城市都在打造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本文通过对面向智慧城市的数字规划发展与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字】智慧城市;数字规划

1.智慧城市理念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之后城市发展的又一新阶段。智慧城市就是以互联网、物联网和云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为核心的新型治理模式,使得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往更加便利。它可以对包括居民生活、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给出智能响应,使城市管理更有效率,居民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相比有4个主要的特征:(1)全面透彻感知。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中的各个物理空间进行全面透彻的感知。(2)互联互通。利用互联网建立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信息交流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获取,使个人、组织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3)应用广泛。随着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出现了很多建立在此理念上的应用。如: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安、智慧医疗等。这些应用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并使得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4)深度融合。实现了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等多个网络平台的深度融合。

2.面向智慧城市的数字规划发展方向

2.1 明确构建要求

基于数字规划来构建智慧城市,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对各类资源进行统筹兼顾,积极应用各项新兴技术,提高民生幸福指数,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城市服务。确定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地位,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推进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社会参与城市机制,实现城市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进行升级,强调资源、技术布局与规划应用的科学性,通过实现智慧城市来对各类基础功能进行高效化管理,重视宜居宜业,同时具备当地特色,达到产业高端化、管理精细化、执行高效化的目的,推动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例如,要对城市各种基础功能体系进行完善,重视城市特性化发展,实现教育、培育与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实现社会建设、管理及经济发展的同步进行。

2.2 找准构建方向

城市超级计算中心将建设成为融和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处理、信息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超算中心,对建设智慧城市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技术上存在较大优势。将超算与云计算中心看作为智慧城市的大小脑,负责对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处理以及存储,则可以通过与4G、5G、WIFI、WLAN等通信网络来实现信息收集与传输,并利用物联网、传感网、传感器等来搭建一个完整可靠的数据分析和应用的体系,成为所有数据整合、信息流动及功能转换的信息空间载体,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供重要支持。智慧城市的构建需要以数字规划作为基础,想要实现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必须要确定系统体系构建的完整性与完善性,否则所有数据只能形同散沙,无法发挥其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基于现实城市建设现状可知,无休止的拆迁对促进城市高效化建设并无作用,反而会造成更多资源浪费,降低居民服务体验。因此在研究智慧城市发展路径时,关键是要将地理信息空间框架打牢,初步完成数字城市化建设,为智慧体系的构建与功能实现提供有力保障。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大数据的空间载体,同时也是大数据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对智慧城市各项功能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3确定构建技术

1)地理信息技术

想要构建智慧城市,前提是要完成数字城市的建设,而数字城市的建设需要依托地理信息空间框架,通过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获得地、楼、房的地理信息空间框架构建所需信息。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关键技术之一,主要负责各类信息数据的采集,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材料。

2)通信技术

在智慧城市构建中,可以将4G、5G、WIFI、WLAN等通信技术看作城市体系的神经末梢,需要全面覆盖,为城市内不同物体或建筑之间连接以及数据的传输提供途径与支撑。由此可以确定通信技术是决定智慧城市构建效果的关键,可以在实际构建中进行对比选择,为数据传输应用提供保障。

3)感知技术

感知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智慧城市自我感知、自我适应的关键,可以将其看作城市内无处不在的传感器,通过各种有线、无线、长距离、短距离的通讯网络来达到互联,进而可以实现城市的自我感知,达到实时在线监测、智能服务、报警联动、应急管理、资源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统计分析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功能,真正满足智慧城市自我感知、自我认知的效果。

4)超算技术

超算中心与云计算中心具有对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的功能,是整个智慧城市各项管理与服务实现的核心,可以将其看作为智慧城市的指挥中枢,是承载数字空间和思维空间的关键。

3.实例分析智慧城市的数字规划

3.1城市概况

广东某智慧新城,位于城市中部生态廊道上。规划主将智慧城打造成为智慧产业示范区、智慧城市先行区,实现园区向新城、普通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的目标。结合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从智慧产业、智慧生态、智慧交通和智慧设施四个方面诠释智慧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探索实践。

3.2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城市

该智慧新城已初步形成了以南方基地为核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但产业发展动力有待增强,发展方向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应发挥软件园的产业基础作用,增强周边高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打造全国最高端、以高端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智慧产业集聚园区。规划以资本、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主导,“升级存量、引入增量”;积极融入地区间的竞争,吸引国内外主要“大数据”企业入驻,推动信息产业全面发展,拓展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等产业。

3.3构建复合型产城融合城市模式

根据智慧城现状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选型,结合现状企业布局,规划将其划分为五个园区,每个园区都是由一个核心主导产业、居住社区、商服中心和湖区构成,人口约为2万~3万。商服中心结合公交站点和湖区布置,满足人们的日常购物、休闲等生活需求。居住社区结合规划区内的城中村改造进行布置,利用城中村富余的居住面积出租给园区企业职工,少量商品住宅可用于出售,这样既能满足科技园居住配套的需求,又能为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4打造生态型城市

(1)由廊道和湿地形成雨洪调蓄系统网络,逐级拦蓄、净化雨水,从建筑到建设地块、从地块到水系构建微观生态雨洪管理体系;(2)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贯穿水系,沿河形成绿道,串联起具有滞洪调蓄功能的农田和湿地;(3)建立山体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桥式通道,预留野生动物通道;(4)结合生态廊道、游憩线路和开放社区的街道,规划慢行线路,使其成为休闲、通勤的绿色廊道;(5)保留良种场现状试验农田和苗圃,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3.5建立智能、低碳的交通网络

(1)建立公交优先的低碳交通网络。规划倡导公交优先的原则,打造以城市地铁和新型有轨电车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基础,以公共自行车为辅助的低碳公交网络体系。规划加密新型交通网络,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提升中大运量公交服务能力;高标准配套公交换乘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生态廊道串联各景观节点和交通枢纽,建立自行车网,实现30分钟内自行车可到达各组团内部任一点。(2)发展智能交通示范区。该城市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位于规划区范围内,是根据国际流行的“数据中心”模型设计建成的,已拥有较高水平的智能交通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规划利用指挥中心将智慧新城打造成为智能交通示范区,大力加强城市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交通行为、缓解交通拥堵为出发点,建成城市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重点建设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时道路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和智能化公交信息服务系统五大系统。同时,以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和基础,加快交通行业信息技术的改造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智能交通相关产业。

参考文献:

【1】张必胜.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