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新型社交软件的心理需求分析及建议——吉林大学大学生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2

5f854333235de_html_634d469547ca1cbd.gif

大学生使用新型社交软件的心理需求分析及建议——吉林大学大学生为例

田之秋 庄璐 刘晓庆

吉林大学 130012

摘要:大学生处于社会的过渡阶段,容易产生许多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一庞大群体是互联网的主力军,加上现实社会交往及传统社交软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以匿名社交为原则的新型社交软件应运而生,本论文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吉林大学大学生匿名软件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基于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匿名社交 使用与满足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48816

一、新型社交软件之“新”

与传统社交软件的实名制、现实人际交往为纽带的传统社交软件相比,新型社交社交软件的匿名性、与现实人际联系较少等特点迅速占有市场。市场环境为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提供了土壤,使得“使用与满足”理论社会因素得以满足;需求决定市场, 受众不同的社交心理需求,决定了软件的多样化发展,产生了传统与新型的分水岭。

(一)匿名性宣泄情绪更大胆

匿名注册消除网络交际对现实生活影响的后顾之忧。日常生活难以宣泄的情绪,说不出口又亟待分享的秘密以及无法通过传统社交软件排解的“难言之隐”等,都可以在新型社交软件中得以体现,匿名的环境为有着复杂矛盾的情感宣泄欲望的大学生提供平台。

(二)针对性心理需求的满足

尤其针对大学生容易产生的迷茫、焦虑、孤独、缺乏学习目标、自卑与自负并存等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做到了宣传上的“精准打击”。在本论文涉及的调查中 41.54%的被调查者曾下载过匿名社交软件,其中有 17.53%每天在线。

二、大学生社交心理需求及原因

大学处于与社会的过渡阶段,不断地面对外界的机会和诱惑,又不具备完全的社会能力,多方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大学生矛盾的心理需求,如果将这些需要诉诸于社交软件上,传统实名制社交软件已然无法满足。

(一)追求归属感与逃避现实共存

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从单纯的家庭、朋友、师生关系,转化为更加多元复杂的互动,且各种交往关系之间密不可分,单一关系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导致焦虑和自我怀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迅速有效的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维持所有关系的稳定或达到预期效果是较为困难的,并不顺利的社交过程使得经验尚浅的大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挫败感和孤独感,无法在现实社交中获取归属感的他们,产生“不合群”“孤僻”“社交恐惧症”等自我定位,由此引发以寻求归属感加上逃避现实的为目的的匿名社交需要,新型社交软件恰为所用。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60.82%的大学生使用匿名社交软件是为了排解孤独感,寻找归属感。

(二)倾诉欲与隐秘性相互制约

大学生个体渴望独立却尚未摆脱心理依赖,由于高中时期父母长期的保护,导致他们没有必要时刻思考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进入大学之后,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感情、社交、就业、未来等问题冲击着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更有甚者患上自闭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面对纷繁复杂的校园生活,现实中缺少排解渠道,大学生群体长期郁结的问题得不到发泄,倾诉欲望得不到满足,自然会运用匿名社交软件满足倾诉的需求,根据问卷调查数据,48.45%的大学生匿名社交软件用户的需求为“聊天需求”。例如匿名社交软件 SOUL 设置的视频脸基尼功能(视频中面部信息表情化)使得陌生之间形成又一安全的心理屏障。

(三)寻求认同与自我迷茫并存

在自我意识构建过程中,认同感的获取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观判断因素。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是实现被尊重的需求。在匿名社交软件中发表意见,抒发情感可以获得“点赞”等表示赞同的机制,一定数量的“点赞”会使用

户产生认同感,作用于“客我”的构建。而对这种机制的期待, 是使用匿名社交软件的动机之一。利用匿名社交软件进行信息传播、情感抒发凸显大学生对认同感的需求,但面对尚不明确的问题或难以启齿的困惑,则会选择在匿名社交软件中寻求帮助,不论是否提供问题的解决途径,网友的回复和建议会对用户产生被人关心的感觉,以规避现下的迷茫。

(四)恋爱需求

根据调查数据,恋爱需求占总需求人数的 25.77%,网上恋爱除了可以可以排解孤独感、获得新鲜刺激感,不少用户与网友探讨性话题,以满足生理上的幻想。调查数据中,关于使用目的的个别情况,也有期待线下发展一夜情的案例。

三、大学生各项心理需求的收获反馈

在使用匿名社交软件的大学生用户中,针对使用目的和心理需求的预期收获并没有很好地实现。30.93%的大学生用户确实得以满足,实现了“排解孤独感”的目的;17.53%的大学生用户体验到“找到灵魂公共鸣”的倾诉需求。相对而言,依然有大多数

(67.01%)的用户并没有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匿名社交软件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依照宣传满足受众需求,仍有较大的升级空间。

四、受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建议

用户需求往往会对市场占有率产生影响,但用户的满意度则提供软件的长久发展的可能性,设立良好的负反馈机制有助于软件长期健康的运营。经过吉林大学大学生匿名社交软件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得出以下结论,以及针对不同问题对用户或平台提出建议。

(一)受众加强安全意识

用户填写材料有自主性,不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写, 随意填写,或创建“人设”亦有其可能性,且类似行为并非违法乱纪更网无道德约束,就算按照数据精准匹配,也难以干预用户主观行为。再加上其他社会及个人因素,注定了用户匹配只是一个相对的,甚至是宣传“噱头”。受众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不能盲目信任平台机制和网友言论,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不足,更要建立起财产安全意识、人身安全意识,时刻谨记避免盲从,理性交往。

(二)平台加强信息审核

根据大学生是否曾下载匿名社交软件调查,从未使用过匿名社交软件的用户的拒绝理由多数为“不够规范”“泄露隐私”。因此加强软件注册门槛,采用“实名注册加匿名使用”注册机制, 保证一张身份证只能申请一个账号,涉及侵权等违法乱纪行为能做到“人号对应”,形成法律责任的闭合回路,确保社交环境的安全性。

(三)平台加强信誉管理

在匿名社交社交中,相对于传统社交软件而言,好友申请门槛较低,获取信息较少的情况下,很难判断好友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交品质。不少用户居心叵测,传播不良信息引发恶劣的社交体验。平台要设立个人信誉值制度,与实名注册机制相配合,共同创造绿色和谐的匿名社交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昕瑶.匿名社交软件对大学生社交活动的影响. 大众文艺.2019 年(15):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