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透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2

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透视

党建生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 甘肃兰州 730102)

摘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同时很多学子却又面临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后就业困难等问题,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便出现了大学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逃课。笔者认为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找出能够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逃课现象,还原大学课堂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现象;透视.

自2000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出台,高校规模得到迅速扩大,更多的学子圆了大学梦。然而,就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很多学子却又面临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就业困难等问题。在这样进退两难的情景下,很多在校的大学生渐渐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了信心,在学习中缺乏兴趣和动力,伴随而来的便是大学生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逃课。虽然大学生逃课现今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从它出现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

一、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为此笔者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对所在学校的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总共发放105份,被调查的对象是随机确定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每个年级各35人),并全部收回。经最后统计分析,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平均逃课率在18%左右,基础课在26%左右,公共、选修课则高达50%,65%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可见,逃课在大学生中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但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也造成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逃课的管理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

()外部的影响因素

1.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所谓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2.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现在学校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起到威慑作用的主要是课堂点名和随机作业,但逃课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有的同学甚至请人代替上课。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于逃课行为的“软约束”。[1]虽然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手册》中明确把旷课作为一种违规违纪行为,但是这一制度约束往往并不一定非常严格的执行。

3.课程考核制度不科学

由于大学是严进宽出的教学体制,使许多大学生感到在校学习压力不大,危机感不强,各门成绩追求“60分万岁”。

4.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学生人数规模迅速扩大,而教师数量却没有大幅度增加,教师队伍建设速度没能跟上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2]这样就加大了在校老师的工作量,导致上课准备工作不充分,课堂缺乏吸引力,最终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另外,由于高校扩招后引进很多新老师,这些教师年纪轻、教学经验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5.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许多临近毕业的学生,为了找工作四处奔波,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无暇顾及正常的上课学习。特别是大三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能在毕业前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得不放弃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去参加各种招聘会和一些需要员工的事业、企业单位的人才选拔活动。

6.学生家庭环境影响

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凭借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容易找到工作,因而没有就业压力,学习没有动力,在学校基本是逃课上网、睡觉、打牌。对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他们一方面必须依靠助学贷款和做社会兼职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另一方还承担着一些来自其它方面的各种心理压力(如同学的歧视、嘲笑),当工作和学习时间相冲突时,出于无奈,逃课现象在所难免。

()内部的影响因素

1.追求个性的叛逆心理

大学时代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安分的年龄阶段,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于是逃课也往往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叛逆的表现。[3]这些逃课的人往往喜欢时尚、前卫的东西,不喜欢拘束、规律的生活。有的同学逃课去听自己喜欢的课程,有的利用逃课的时间去图书馆看自己喜欢的书和做一些别的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2.学习目的的功利性心理

很多大学生过于浮躁、太重视眼前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带着功利思想对待课堂。高中时上大学是奋斗的目标,当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很多人感觉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那种埋头苦学、挑灯夜战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3.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4]有学习倦怠心理的学生对自我评价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低,即个体对自身完成学业规定的有关内容学习能力的信念不高,遇到学习中的困难不愿意去努力克服。

4.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出生于90年代中期之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而且很多是独生子女,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的生活都是由父母安排,缺乏自主成长的心理需要和相应的能力

三、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解决措施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减少学生逃课现象,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学习上来,是我们目前必须要做的。但研究发现宏观层面的上的指导对具体化的操作指导极其有限,因而笔者认为应该在宏观层面指导的同时加强在微观层面的研究探索,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结合起来,找出能够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逃课现象,还原大学课堂的本来面目。

1.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

3.发挥师德师风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4.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互动机制。

四、结语

逃课现象从表面看是一个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而深入分析后则是由外部和内部众多影响因素造成的。面对这种现状,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性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才能有效减少大学生逃课的现象。

参 考 文 献

[1]柯羽.高校学生逃课行为的理性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4(6):152-154.

[2]王益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3):56-58.

[3]张凤俊.高校学生逃课原因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3(7):40-41.

[4]田正学.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3):95-9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