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缮保护理念和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古建筑修缮保护理念和技术

崔萌

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 100101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新颖的建筑设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给城市建设增添了许多色彩。现代的生活方式造就许多新式的建筑设计方法,相同的,传承上千年的古典建筑设计,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今建筑设计的发展,但是部分古建筑由于一些原因受到了破坏。本文主要从正确认识建筑修缮保护理念,对古建筑围护方案进行优化,通过保护和修缮,有利于进一步保持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实现中国历史文化的再现和传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理念;修缮技术

前言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家,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建筑宗师,他在建筑上的成就极高,同时梁思成也是保护古建筑的先驱。他曾说过:“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每一座城市都在生长,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或辉煌或屈辱,古建筑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最鲜活生动的历史教材。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多成熟在古建筑的改建、保护、修缮等方面,都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关于古建筑的保护理念也更加完善,修缮工艺也越来越先进。

一、古建筑修缮保护理念

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之前,先要正确认识古建筑修缮和保护的相关理念,这是建筑师设计方案思路和施工技术的首要任务。通过对优秀古建筑现行法规的认定,正确认识古建筑所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全面掌握古建筑当前的状况,明确使用者对古建筑修缮的具体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经济的、安全性的古建筑修缮方案[。这是形成正确的古建筑保护修缮理念的主要内容。保护内容和要求:

首先是原真式修缮理念,按照尊重历史的基本理念,对优秀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时,要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对古建筑进行修补或者添加材料时,需要体现出补增舞蹈现代气息,保护古建筑原有的肌体的原真性,达到对古建筑文化价值的保护的效果。如果加固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则不用修缮;如果修缮能够解决问题,则不用修复。对于必须进行加固处理的地方,需要采用现代材料进行加固。古建筑的材料、形式和工艺,几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对古建筑的修缮需要采用最新的理念和工艺,使用最先进的材料。但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使用,需要充分考虑古建筑的承受能力。修缮行为不能对理事兼职本身造成直接损害。

其次是风格式修缮理念,在保存原建筑的主体结构不变的同时,按其原有的风格进行改动和增加相关元素,以达到建筑风格的完善。这是一种基于历史,又可以达到有效修缮效果的理念,尽量采用能体现古建筑历史的史料性的材料,在结构和施工工艺上可以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进行。很多古建筑中,部分材料可以用现代化的材料进行替代。先按照原材料的外形、尺寸和结构等特点,做出和原材料一样的可替换材料,完成替换后,再将表面进行做旧处理。以新物替旧物这种修缮方式便是修旧如旧,再造肌理与原构件在视觉上几乎毫无差异,这种方式在当前的古建筑修缮中是主流的修缮方式。

二、中国的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具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富有东方美,其主要的内部材料是木头,然后再辅以石头、瓦、砖等材料发展建造起来的。从外形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上、中、下,上是指屋顶部分,中是指中间的柱子、门窗、以及四周的墙,下是指基座。而东方古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柱子上面和屋檐下面穿插有斗拱。斗拱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天花板和梁。

从类别上来分,古代的中国建筑物分为:生产性、宗教、社交、陵墓、防御、宫廷、居民、桥梁、祭祀、文娱、商业、水利、纪念、点缀性等类别的建筑。而这些类别的建筑又可以细分归类。虽然类别较多且繁杂,但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结构依然是以木质材料为主。

相比西方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更偏爱木质材料,不仅仅限于结构上,对于其他部分的材料选择也偏向于木质。木质的构架,主要是通过顺檩、立柱、横梁等不同部分组成的,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是通过榫卯。从而使结构的变换较多。这种技术的应用在距离今日七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浙江余姚河姆遗址。

因此,要分清以石质为主和以木质为主结构的建筑物的区别,认真严肃的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法、损坏的特征进行研究。东方的古建筑是木质的,柔性的,对于木质材料为主的东方建筑而言,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腐烂。东西方的古建筑由于损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其修缮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中国古建筑修缮者们,根据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早就有针对性的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修缮方法和措施,所以需要我们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们,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缮,为了让古建筑更长久的保存,就要经常修缮。

中国的古建筑在古建筑的世界历史中也是独具特色的,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和文物一样,古建筑也是历史留下的唯一产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毁坏,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将荡然无存。因为古建筑是历史遗留下的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了解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艺术趋向、社会风俗等等非常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的方式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最大程度的延长它的寿命。

三、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对古建筑的修缮保护要按照“开发再利用、展现代功能、承原貌旧史”的准则,在确认其外肌体的修缮方案后,首先要保证古建筑能够满足当前的使用需求,同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房间功能布局以及相对应的结构荷载也需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此同时确保修缮后建筑主体结构的安全性、满足现行的抗震等级以及建筑消防安全等强制性条纹规范的要求,是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的重点。

(一)结构安全性鉴定

某古建筑主要为2层砖木结构,长年受白蚁侵袭等。因此在对该古建筑进行修缮作业之前,首先要根据邀请专业的安全评估机构对该建筑的安全性进行鉴定,并出具书面的鉴定报告。修缮方案的制定,要按照鉴定报告来说设计相关参数,并在此基础知识绘制出施工的流程图。后期对该建筑进行加固施工或者局部拆除时,也要将鉴定报告视为重要的参考材料。

(二)主体结构受力体系

结合专业部门出具的安全性鉴定报告,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该古建筑制定了三种修缮方案。第一种是保持原有结构受力体系不边的情况下,对该古建筑进行加固和修缮;第二种方案是增加新的受力结构体系,让新老受力体系共同承担整个建筑物的重量;第三种方案是完全放弃原有的受力结构体系,新建一个结构受力体系,用新受力体系承载整个建筑物的重量。

(三)保护拆除技术

在对该古建筑内部进行修缮时,由于涉及到平面的重新布局,空间的重新分布,因此必须对拆除原有的局部结构。如果采用风镐电锤、锤敲斧凿等施工方式,将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化的轻量级的施工设备和工艺。

(四)现代设备功能安装与历史风貌有机结合的技术

古建筑保护再生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文明、体现城市的艺术价值,而且使其进入人们日常的生活供人们使用。但现代的使用工具往往与古建筑格格不入。如:无线路由器、火灾报警系统、强光照明系统,这些现代化的设施存在于整个古建筑中,会对建筑物有古色古香的气质造成干扰和破坏。因此,如何不冲突的情况下,在充满古典韵味的古建筑里增加现代化的设备,是制定古建筑施工方案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采用隐蔽式安装的方法迁移空调外机。利用栏杆等建筑内部原有的结构对其进行遮挡,还可以在空调外机上面增加与室内风格更为接近的保护性装置。这样,既不影响空调外机本身的性能,又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室内风格一致的效果。

(五)建筑艺术保护修复技术

根据古建筑保护的类别的不同,建筑的外立面、主体结构的受力体系、竖向空间和房间功能等需要相对应的还原修缮。最常见的古建筑修缮方法有外加防护措施和不损害其外立面本来面貌的清洗工作。

(六)建筑清洗技术

在对古建筑进行清洗时,需要综合考虑表明材质的类型和其氧化水平,然后针对不同材质的建筑表面,采用相应的清洗方式。化学清洗:对建筑物表面的黏性物质,可以采用15%的碳化氨浓缩液对其进行前期清洗,然后再清水进行二次冲洗。高压水清洗:对于建筑物表面的污垢,还可以采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的方式;喷砂清洗:对于建筑物表面附着的沉积物,可以采用喷砂器低压加水喷砂的方式进行清洗。

结束语:

古建筑的保护离不开政府政策的保障,依法规范修缮行为;需要文学家的记载,需要史学专家的考证,古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和关注;还需要媒体的转播,对古建筑的保护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而古建筑的修缮,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施工工艺。一项完美的古建筑的修缮工程,无论是得到专业的保障,还原旧貌旧史、结合现代使用功能,从而屹立不倒;还是不按史料,践踏历史,随心所欲的改造,这些都与人们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和修缮工艺直接相关。通过修缮,古建筑本身和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都得到了有效保护。修缮的不仅仅是一栋栋建筑,更是对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是极其专业的工作。所以,对古建筑修缮保护理论的探索和技术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吴磊.重庆近代古建筑修缮方法初探——以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惠宇楼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9):106-107.

[2]王利红.《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规程(征求意见稿)》中冗余信息省译的实践报告[D].大连海事大学,2018.

[3]陈芳红,李强强,叶良.内掺型防水剂对古建筑修缮中改性水硬性石灰性能的影响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7,44(12):113-115.

[4]季宏.基于“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古建筑格局复原尝试:以光山净居寺与琴江水师旗营将军行辕为例[J].建筑创作,2017(5):144-149.

[5]陆总兵.论古建筑木结构工程修缮技术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