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 PICC导管置入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新生儿 PICC导管置入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单静雯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 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针对处于危重新生儿采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置管期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一年之间收治的60例PICC置管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采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手术,并将研究对象分成两个组类,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人数相同。对照组的患儿接受普通护理,实验组的患儿应用循证护理,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儿出现置管,带管相关并发症的几率和带管时间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患儿出现静脉炎的几率是8.0%,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的几率是10.7%,出现导管感染的情况的几率是3.6%,对照组的患儿带管的平均时间是14.5天,实验组的患儿出现静脉炎的几率是6.7%,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的几率是4.8%,出现导管感染的情况的几率是2.3%,实验组的患儿带管的平均时间是25.5天,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儿的相关数据在比较中,实验组的患儿并发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针对采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手术的新生儿采取循证护理,降低了患儿在围管期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几率,提升了患儿的护理水平。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循证护理;相关并发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手术,其置管的成功机率较高,且使用方式比较便捷。通过采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够降低穿刺造成的患儿伤口刺激,且可以正常进行营养支持与相关药物的应用,特别是能够防止钙剂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等相关对患儿静脉具有刺激性的液体对患儿的皮肤造成的刺激,防止患儿皮肤刺激形成瘢痕,或是皮肤出现痉挛和收缩与有关组织坏死和水肿的情况。当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已经在新生儿的重症监护病房当中普遍应用,特别是针对极超低出生体重的患儿。然而,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不能确保一次性置管成功,且患儿的机体组织等相关功能没有完全成熟,患儿的免疫力较低,很容易发生院内感染,针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情况是十分容易出现的。因此,本次研究选择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探究循证护理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一年之内收治的60例PICC置管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在60例患儿当中,包含39例男婴以及21例女婴,患儿的胎龄在26-32W, 60例患儿均有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37例患儿出生时的体重为1000克到1500克之间,15例患儿出生时的体重为1550克到1700克之间,8例患儿出生时的体重在1800克左右,患儿的输液时间均超过七天。患儿平均分为两个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儿在胎龄,性别等普通资料的比较中,两组数据分歧不存在统计学事理。

1.2方法

患儿暴露于预热好的辐射台上,采取仰卧的体位,采取下肢静脉穿刺,测量方法: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脐与剑突的中点,在进行穿刺之前,置管人员要对患儿两侧下肢中部的腿围进行测量及记录,并记录导管置入的长度,选择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等,穿刺过程保证最大无菌屏障,穿刺成功后降低角度,平行送针0.5厘米,然后将针芯抽出,慢慢置入导管,将导管置入所需的长度,将圆盘妥善固定,外露的导管以S型盘好,用透明敷贴覆盖住,摄片确定导管位置。

1.3护理手段

对照组的患儿接受普通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从下向上拆除原有敷贴,随后观察针眼周围有无红肿、渗出的情况,最后观察并记录导管体外导管刻度和下肢腿围。

实验组的患儿应用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手术前相关护理人员要和患儿的亲属进行交流,并告诉患儿具体的病症情况,告知患儿家属有关穿刺置管的处理方法,在进行穿刺之前,相关护理人员要明确患儿的一些实验室检测结果,若患儿出现凝血功能不正常和血小板异常的情况,要中止穿刺,相关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皮肤组织状况和静脉位置进行了解,确定穿刺的位置,并和主治医师进行交流,明确患儿的实际病症情况,在患儿病症情况没有出现波动的时间施行穿刺工作。针对新生儿,需要相关护理人员调整导管的位置,并计算穿刺的走向;(2)患儿要平躺在预热好的辐射台上,给行心电监护,相关护理人员要注意患儿的体温状况,防止患儿发生体温骤降的状况,如果患儿出现啼哭,烦躁的情况,要施行镇静处理;(3)责任护士在进行PICC维护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液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分泌物和红肿渗液的情况,如穿刺点有渗血及敷料卷曲、松脱应及时更换。(4)责任护士每班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带管相关并发症的状况,评估拔管的时间,在进行拔管的过程中,确保动作轻柔,避免损害患儿的血管,导管在拔出之后,要进行三分钟到五分钟的压迫以止血,施行无菌包扎,拔管后要观察导管是否存在破损和断裂的状况。

1.4观察指标

(1)患儿出现静脉炎的状况,分级如下:一级:患儿的穿刺点出现红肿,肿痛的情况,存在硬结,静脉不存在条状变化。二级:患儿的穿刺点出现红肿,肿痛的情况,存在硬结,静脉出现条状变化。三级:患儿的穿刺点出现红肿,肿痛的情况,存在硬结,静脉很明显为条状;(2)患儿出现导管感染的机率;(3)患儿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

  1. 结果

对照组的患儿出现静脉炎的几率是8.0%,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的几率是10.7%,出现导管感染的情况的几率是3.6%,对照组的患儿带管的平均时间是14.5天,实验组的患儿出现静脉炎的几率是6.7%,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的几率是4.8%,出现导管感染的情况的几率是2.3%,实验组的患儿带管的平均时间是25.5天,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儿的相关数据在比较中,两组数据分歧存在统计学事理。在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之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儿出现相关并发症和带管的平均时间在比较中,两组数据分歧存在统计学事理。具体数据见表1。

组类

人数

静脉炎(%)

肢体肿胀(%)

导管感染(%)

带管平均时间(天)

对照组

30

8.0

10.7

3.6

14.5

实验组

30

6.7

4.8

2.3

25.5

  1. 讨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的过程中,科学运用最佳的科学理论,把病人的实际病症情况和病人家属的愿望进行整合,并施加护理实践的有关经验,所以循证护理又称为实证护理。通过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提升护理的标准,促进相关护理工作的发展,加强护理的实践性。循证护理能够巩固医学临床上的相关护理工作,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及时处理患儿的实际性问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手术,其置管的成功几率较高,且使用方式比较便捷,安全性高,应用后患者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较少。

参考文献:

[1] 许梅新. 循证护理在预防新生儿PICC置管并发症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 (005).

[2] 杨熙. 新生儿PICC置管在循证护理培训教学预防院内感染中的应用[J]. 养生保健指南, 2019, (016).

[3] 林娟娟, 牛迪, 杨金芳. 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21).

[4] 林真珠, 熊小云, 何少玲,等.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多中心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