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中道出 中国画的 画里画外—— 浅谈《中国古代绘画》鉴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点赞”中道出 中国画的 画里画外—— 浅谈《中国古代绘画》鉴赏

潘慧增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市 830001

摘要:在鉴赏课教学中,以“点赞”这种当下“时髦”的话题为切入点进行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绘画的兴趣,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绘画的鉴赏“有法可依”。

关键词:中国古代绘画 点赞 鉴赏

学习鉴赏中国古代绘画,对于中学生来讲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难度。一方面当下大多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亲眼目睹我国古代绘画珍品,缺乏视觉经验,另一方面,我国古代绘画鉴赏的学习,仅凭书中印刷的缩略图和教师展示的图片很难做到“引人入胜”。

当下手机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现在的学生对手机也是越来越感兴趣,发朋友圈和为朋友圈中的好友“点赞”对于学生来讲也已经不再陌生。大量图像通过手机进入学生的视野,美术教材中这些辨识度不高的图像也越来越难以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在长期的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我逐渐摸索出以“点赞”这种当下“时髦”的话题为切入点,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我国古代绘画的兴趣,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绘画的鉴赏“有法可依”。

一、题跋与点赞

题跋在中国画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画构图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在书画、碑帖等前后题记的文字,均可称为题跋。写在书画或碑帖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称为“跋”。题跋的形式多样,而题画诗是其重要的一种形式。如若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把题画诗中的“诗意”与画中的“画意”联系起来,便能够很好的解决鉴赏中国画的一大难题。

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上有黄公望的一段题跋:“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披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大痴赞云林画。”而我便由这“大痴赞云林画”中的“赞”说起。“大痴赞云林画”,即黄公望“赞”倪瓒的画。黄公望号大痴道人,倪瓒字云林,而这一首诗便是黄公望“点赞”的内容。提到“点赞”二字,学生无不惊叹,都惊奇于元代的文人早已知道“点赞”了,此一出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鉴赏中国画兴趣。

二、借古人的“点赞”内容学习鉴赏方法

中国画中的题跋主要是书写于画作中对其品评、考证等方面的文字,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解能力,对画面中相关的题跋内容加以分析,能够有效的使学生快速对作品进行鉴赏。

黄公望、倪瓒都是“元四家”成员,从倪瓒的《六君子图》自题中不难看出:“大痴(黄公望)老师见之必大笑也”。黄公望作为业内专家,并且又是倪瓒敬重的老师,其“点赞”内容显然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有效的鉴赏方法。

我们试对黄公望“点赞”的内容进行分析:首先,前两句“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披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公望的看画顺序是由远及近。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黄公望展开画轴,细细品味画面的样子。画卷上方(远处)画着山峦,画的中间(中景)画着秋水,画的下面(前景)画着古木和土坡。这里透漏出画面整观察的方法,也透漏出观看的次序。古人赏画,常常也是将画轴放在书案之上,边展开边欣赏,于是所有景色在眼前便移动了起来,给人以人在画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这种看画的方式与我们今天在展厅看画时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也会给我们学习古代绘画鉴赏带来一定的隔阂。通过黄公望的“点赞”内容,我们寻找到一定的方法,并且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继续可以看到黄公望话锋一转:“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作为业内专家,看完整幅作品,便立刻断言此画所作是“六君子图”。而没有绘画经验的人是难以一眼便知的。大多数学生在没有《六君子图》标题引导的情况下,只能判断出画中画了几棵树而已,难见“君子”。就算告诉学生画的是“君子图”,学生最先想到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而想不到“六君子”为何物?黄公望作为画家,通过倪瓒画树时所用的笔法,很快分辨出画中所画之树为:松、柏、樟、楠、槐、榆,这六种树都有不同的精神象征,被文人誉为“君子”。所以通过对黄公望“点赞”的内容的解读,很好的帮助了我们解读画中的深意。如若不然,我们在鉴赏这件作品的时候便会遇到许多困扰。

  1. 借“点赞”的演变推断中国画的发展

围绕着“点赞”,除了可以掌握一定的有效的鉴赏方法,还得可以对我国古代绘画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便于学生区分不同作品的年代特征。

在题跋中,我们能够看到古人之间的思想碰撞、文化交流。黄公望对倪瓒的“点赞”便是其中一个例证。古人生活中虽然没有快捷便利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可是文人之间因为志趣相投,寄情山水间通过诗词、书画等多种形式互相唱和,交流,共赏。

书画上从无题款到有题款到同时有他人的题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宋代以前的画没有题跋,即使有也只是在树干、山石后面等不明显的地方题个名字而已。这个可以从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便可而知。《溪山行旅图》,全幅作品布局饱满,气势壮观,画中没有题跋的身影,只在右下方的树林间留下一个藏款。而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已可见简单的题画诗了。清代王概《

芥子园画传》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耳,至倪云林字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系诗,文衡山行款清整,沈石田笔法洒落,徐文长诗歌奇横,陈白阳题志精卓,每侵画位,翻多奇趣”,在画上题跋自元代以来,已成为中国画作品上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艺术手段。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的鉴赏,通过其题跋的形式、篇幅的多寡,还可以可对其年代的前后做一定的推断,这样更加便于我们的鉴赏学习。

  1. 借“点赞”之法感受中国画中的意境之美

中国画重意境的表现。而对意境的赏析,常常显得十分的虚无。老师讲不清楚,学生更是听不明白。所以关于意境的解说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而诗词便是,并且对于中学生来讲并不陌生。

从我国美术史看,以诗赞画始于唐代。宋代苏轼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唐代以诗赞画,但都不是把诗题在画上,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从宋代开始的。于是画上题诗变成为了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作品完成后为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在画面上题诗,收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对于中国画的鉴赏,作品中有题跋的,我们可以通过解读略知画意一二,没有提跋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为其“点赞”,试着为其配上题画诗,往往画中意境油然而生。诸如鉴赏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整幅作品一叶扁舟,全篇通过留白的艺术处理,给人以空旷孤寂之意,画面着墨不多,也不曾留有题跋,如果要更深刻的领会这件作品的意境之美,让学生为其“点赞”,学生在心领神会之后,往往脱口而出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进一步深化其作品内涵。学生得其要领,便能够举一反三,对其他很多中国画作品进行鉴赏。

美术鉴赏方法的探究对于中学美术教师来讲永远没有止境,关于“点赞”一法的使用,当只是沧海一粟。用“点赞”作为切入点,很好的与学生兴趣点达到了吻合,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并且以“点赞”为主线,较好的厘清了中国画相关的美术知识,为学生鉴赏中国古代绘画提供了一把有效的钥匙。

参考文献:

【1】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46-56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陆家衡.中国画款题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肖进.谈诗与画的结合[J].中国书画.2011(1):118-119

5f8698cfa6a4f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