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微校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基于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微校本

郭建光

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中心小学 528300

摘要:因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教学也亟待使用基础教育的新形态“微校本”,去适应学生急速变化的个性化需求。基于学校特色,把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微型化,实现个性与时效性共存。

关键字:信息技术 微校本 学校特色

自计算机的产生,网络平台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方式。计算机技术课堂教学愈来愈重要,计算机技术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选用计算机技术的热情及法律意识,使学生知晓及把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计算机技术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内容素质,把计算机技术当作支持终身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辅助工具,为满足信息内容社会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必要的根基。

细究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存有的不足:一是缺少以实践及体验见长的专业课程;二是缺少可供学生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未能满足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如今的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某种意义上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四是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课本还在教学生使用过时的软件的操作技能。

一、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校本从“微”开始。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学生每天都在接受着来自网络、电视、社会等多多种渠道的影响。2019年我国微型移动上网终端数量达到15.7亿,已经远超台式电脑上网用户量五倍以上,微信从2011年问世到2019年用户量已经超过11亿,从这些数据上看我们正处于“微时代”。 “微时代”也正在改变我们的传统教学,“微课”也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了。

“微,细也”。“微”的简单是它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原因。发表一篇长文章可能需要几个小时,所以发表的人很少;发表或者阅读短短的几十字的微博只要几分钟,发表或者阅读的人很多;制作一节完整的录像课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制作的人很少,制作一节短短几分钟的微课需要很短时间,制作的人就多了;观看学习一节录像课需要几十分钟,看的人不多;观看一节短短几分钟的微课,看的人就多了。

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课程开发意识,在完成国家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发和实施适应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提高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法律意识、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专业课程变革的主要趋向。学生拥有知晓新鲜客观事物的能力及强烈地摸索世界的好奇心,基本的国家专业课程远远迎合没法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校本专业课程开发正弥补了那一方向,它们充分考虑到网络时代的特性、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不同性情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及权威性,充分发挥其活动主体地位及主观能动作用,会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专长及个性特征。

当下校本课程开发一片繁荣,“三字经特色”、“版画艺术”和“毽球特色”等课程层出不穷。他们的定位是开发能够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课程,也就是“全校的”、“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如开发“毽球特色”课程,就要求从一年级起每周都开设毽球课和相关课外活动,力求“人人爱踢毽球、会踢毽球”。但是,从实质上说,“由自己学校的成员自主、独立开发的,旨在满足自己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都是校本课程开发。[1]那意味着,校本专业课程的开发应当具备多重表现形式,应该既有全院层面的,还有班集体层面的,既有贯通整个学年的,还有短期学习的。倘若将校本专业课程开发单纯地等同于开发“全校的”、“全局的”专业课程,便能忽视了“班级角度”、“短期性”专业课程的开发,导致校本专业课程开发维度的缺失,还必然不能减轻老师负担,老师还会害怕校本专业课程开发。因为这个“微”字,微博火了,微信火了,微课也火了。如果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微”的概念,编写“微校本”不需要加重教师负担,那么下一个火的可能就是“微校本”。

“对微校本”是“应由老师根据自身任教的学生具体学习应该,展开的3-4课时的学科知识补充专业课程。”它们不同于“全校的”“学年的”专业课程的“一门课一套书”。相比而言,“对微校本”开发具备“小规模”的典型特性,主要体现为:“主题少”,“时间短”。

二、着眼于学校特色,结合学生需求的信息技术“微校本”。

专业课程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核心内容组成部分,教育应该迎合学生的学习应该而是从而推动其全面发展,便必须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因而,老师依据班集体学生情况,设计而是施行短小精悍、灵活多样、因时候因地制宜的微型专业课程,亦可成为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个性化专业课程,及时迎合学生随时发生的学习应该,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我校坚持“以促进学生的能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快乐奠基”的育人观念,开展体验式教育的研究,营造浓厚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创设让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学校里时时处处皆教育,点点滴滴关育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

鉴于这些体验活动的坏境,咱们开发计算机技术“对微校本”,改变了校本专业课程课程内容的呈现出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方式,它们拓宽了时空的界线,为学生的学习及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坏境及强有力的学习辅助工具。咱们借助于应由计算机技术带去的网络平台课堂教学来改变校本专业课程的组织模式、施行办法及伎俩,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沟通交流等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促使校本专业课程的施行由以传授知识见长转变为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见长,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内容能力,促使校本专业课程的发展更具个性化。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学生作为主体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掌握工具软件,然后利用这些工具软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就可以更好地丰富自己的认知。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获取有关春天的有价值的信息,丰富自己对春天的认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再创造。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校本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获取大量关于春天的资料,通过筛选保存有价值的资料,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重组、加工成关于春天的学习资源,让“校园里找春天”得到大量的数据支持。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己开发新资源。信息技术作为技术的存在,已经是众所周知。现在无论家庭富裕与否,家用数码设备已经普及,例如智能手机。学生可以利用家庭现有的设备,为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学习收集整理有用的资源,将社会、环境浓缩于手机影像中。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把网络引入课堂教学,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工具。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劳动实践。我校有一项坚持了十几年的传统,每个学生在立春时种下自己的植物,不同学段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低年级种子类,中年级块茎类,高年级扦插类。五一劳动技能大赛当天全体同学都会把自己种的植物拿回学校展示。“什么植物是可以用扦插的方法种植的,怎么样去种好这棵植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上信息技术可。信息技术老师就可以利用这次活动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查找各种自己学段种植的植物,引导同学们筛选植物种类,力求自己所种的植物与众不同;引导同学搜索种植自己选择的作物的相关资料,了解作物的生长环境、栽种技术,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种植照顾自己的作物,使得自己的作物在种植展示活动中大放异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春种,收获喜悦。

在这里,信息技术“微校本”打破时空界限,让体验更宽广,让体验更踏实。在这里,体验如同呼吸,存在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点点滴滴中。在这里,学生时时有体验,处处有体验,事事有体验。学生在这焕发生命力、彰显生活气息的大课堂里,实践、探索、体验,在实践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