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操作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5
/ 2

优化操作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董秀梅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禹城合作学校 山东德州 2512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和政府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都有着基础性作用。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前提,结合现代教学资源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以构建高效课堂作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更有趣和高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字:优化操作;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强调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转变应试教育思想。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暴露出其教育弊端,并且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优化教学手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和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对于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要更加重视,使其更愿意参加教师所优化的教学中去,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研究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相对较难的一门学科,数学本身就相对枯燥,再加上小学生智力水平低和自制能力差的年龄特点,这门学科在目前的教学水平不是很高。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课前预习的教学环节,课上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后作业方面敷衍了事,教师还采用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课前教师通常会将所有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准备的教案中,在课上时“全盘托出”,学生只是机械的进行吸收和记忆,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内容比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本就相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乏味,课后作业没有针对性,忽略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最终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努力求变,思考效率低下的原因,回顾新课标改革的教学目标,注重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中每个环节的操作,让数学课变得更有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二、优化操作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1.优化数学课前预习操作

首先教师需要提起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忽略了预习这一教学步骤,这是大错特错的。有效教学课前预习可以使得学生对于在课堂学习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并且能够找到自己学习过程中不懂知识点,带着问题去听课,更有针对性,学习效率更高。

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把握重点知识。做到主次分明,这样能够节约学生的预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为学生安排预习计划之前,先要针对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整理和筛选,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要重点预习的,哪些了解即可,哪些是难点等等。数学的课前预习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学生自己去学习的。举个例子,在公式推导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中,因为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让小学生自主预习学习会打击其自信。

其次,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方法给予指导。比如,目前很多小学生对公式浏览一遍就开始套公式做题,这种预习方法是错误的,长此以往会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定式,不利于之后的数学学习,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公式的理解,要注重对于课本的利用,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自己的不理解的内容作出标记,记录清楚,不要过多的引导学生进行习题练习。

2.优化数学课上学习操作

首先,通过创建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是一种逻辑的游戏,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样,对这两点的要求也很高,如果学生在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上很欠缺的话,学习数学就相对吃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所以,数学教师要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革教学方法,创建出学生更加喜欢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点一点培养起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逐渐的激起学生对于数学探究的欲望。

其次,联系实际生活,锻炼学生思维。小学数学课本中包含了许多抽象的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还会降低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阻碍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出示人们在体育场上锻炼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信息,提问学生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能够很快的算出打羽毛球的有2×5=10人,加上跑步的3人,一共是13人,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计算3+2×5的算式,思考两个问题的不同,使学生了解到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之后可以用购物问题让学生计算混合减法,学会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让课堂提问变得高效。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学生思维,所以我们可以用提问问题来辅助课堂的进行,提高上课的效率。老师一定要掌握好提问题的时机和形式,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没有任何思路时,当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没有任何结果时,教师就可以抛出适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给学生启发,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至于陷入思维定式,导致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学习小数的意义的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将低级单位的数换算成高级单位,通过单位的换算来理解小数的意义。直接的换算会相对抽象,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的物体进行测量,分别得到物体长宽高的数据,测量的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正好是整米数,另一类则是非整米的数据,对于整米的数据学生已经很熟悉,这时候向学生抛出问题:当我们的测量的物体不是整米数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表示?比如,黑板的高度是1米36厘米,我们都表示成米该如何表示?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测量的尺子给学生进行演示,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1/100米,所以1厘米表示成米就是0.01米,相应的36厘米就是0.36米,这样1米36厘米就是1.36米,通过形象的演示和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提出就可以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则。由此可见问题不仅可以对学生产生引导的作用,还能让其步步深入,一点一点掉进教师已经设计好的知识中。

3.优化课后作业设计

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课堂知识,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在优化作业这一操作上我们要注意两点:

首先,让作业变得更有探究性,新时代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思维,以往的作业布置中,教师的理念是:只要做得多,就能熟能生巧。这种机械的作业,只会加固学生的思维定式,不能形成创新开放新的思维,学生要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就要求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变得更加灵活多变,能设计出让学生动脑思考,拓展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题目。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以往的作业只是局限在书本之上,对于好奇心重、好动的小学生来说非常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增加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和“写”,还要注重学生的“做”。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大力开发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课堂,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作业。

三、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优化教学操作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就必须从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环节全面入手。精细化操作每个课程环节,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只有这样的优化才能让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闫茂丽.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J].探索科学,2020,(2):84.

[2]张耀.新收入准则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应用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20,(1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