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比较——浅谈18至19世纪中西民族战争绘画功能的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6
/ 2

中西美术比较——浅谈 18至 19世纪中西民族战争绘画功能的变化

匡颖之 张澎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101301


摘要:18至19世纪欧洲各国纷纷开展了民族革命运动,尤其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事件,早期相关战争题材纷纷涌现,表现着强烈的英勇战斗形象,民族主义也就此兴起;晚期描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题材增多,体现着史诗般的历史沉重感。同一时期,古代中国处于清朝的逐步衰落时期,受禁锢于传统文人画思想与现实,画家多无意愿涉足政治战争题材,而宫廷画家则多以宣扬国力为主旨进行创作。民族战争题材的绘画在百年间对社会的影响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欧洲;战争画


  1. 民族战争绘画

经过两个多世纪文艺复兴的发展与影响,又经历了古典主义强调“美”的绝对性,欧洲各国在18至19世纪进入到了欧洲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国家民族运动频繁的时期,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美术走进了历史进程,这其中被描绘最为频繁、最为动人的,莫过于民族或民主战争题材绘画。

从内容上看,受到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战争可以被表现为沉重的灾难、生命的冷漠、殉道式的悲壮,也可以被表现为赢得领地或财富的狂喜、统治者宣扬功绩的方式、对英雄与力量的赞颂、对人民的鼓舞;从被观赏的对象的角度看,往往以群像的方式被呈现,单个人物的形体动势、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眼神的相互连接都会构成观赏者欣赏的视线轨迹。


  1. 欧洲民族战争绘画

雅克·路易·大卫于法国大革命前夕创作了《荷拉斯兄弟之誓》,古罗马与邻国发生军事冲突并陷入僵持,为了减少双方无谓的牺牲,古罗马派出了荷拉斯家族的三兄弟,三兄弟英勇地宣誓并接受父亲授予的武器;画面另一侧是亲情的人物代表,甚至有的女性已与邻国通婚,如今却将面临不论任何一方胜利,都将有亲人死去的场景。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主题显而易见,该作品于1785年参加巴黎沙龙展览时受到革命热情高涨的法国人民的欢迎。

“劫夺萨宾妇女”这一主题也曾被多位画家所创作。萨宾人与罗马人同建罗马城,而在城市建成后,罗马人性别比例失衡,于是同萨宾人协商通婚,却遭到了拒绝。罗马人便借机邀请萨宾人参加宴席,潜入对方城池并强抢萨宾妇女。

1794年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激进集权统治,而大卫作为雅各宾派的一员被捕入狱;出狱后,他所完成的《劫夺萨宾妇女》在入侵者与被侵犯者之间,以一种势均力敌的方式求得和平。至此,画家对于战争的观念已经由“义无反顾鼓舞革命”转向了“为平等、博爱而战”。

弗朗西斯科·戈雅在拿破仑战败后,受西班牙国王要求绘制西班牙人民反抗波拿巴王朝镇压起义的画面,戈雅分别绘制了第一幅《1808年5月2日的起义》与第二幅《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其中第二幅作品采用了更加稳定的构图,增加了更具戏剧性的灯光,减少了坐骑,攻击武器由弯刀替换成了长枪,增加了画面黑色的比重,突出表现一位就义者的象征性。这幅作品已经初具“黑色绘画”的气息,深深笼罩在恐怖的阴霾之中。

欧仁·德拉克罗瓦的《希奥岛的屠杀》同样是描绘人民反抗压迫的题材,它取材于1822年的一场浩劫,土耳其人占领了希腊的希奥岛,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人统治,遭到土耳其侵略者在希奥岛上的屠杀,被杀约23000人,被卖约47000人。绝望的妇人,死去的母亲,寻求乳汁的孩童,竭力制止侵略者的少女,无力反抗的男女;而远方还有同样的境况正在发生。

《自由引导人民》是西方战争题材绘画中的一项代表作,描绘的是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反对波旁王朝,反对查理恢复旧制、偿还贵族财产等事项,最终武力战斗的场景;而德拉克罗瓦则亲眼见证了这场街垒战的发生,并深深为之震撼。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


  1. 清宫《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自古文人士大夫崇尚兼济天下,古代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更多起到“教化人伦”的作用。与同时期的欧洲不同,清朝经过魏晋强调艺术的自娱性以及元代文人画的发展与稳固,画家往往远离特征明显的军事、政治题材;加之曾大兴文字狱、故步自封,绘画题材多为展现国力强盛、民俗生活多样;直到19世纪中后期,民族主义才在与西方一系列战争的惨败中觉醒,举国上下陷入存亡之战;20世纪,民族主义绘画数量开始猛增,并承担起相应的历史功能。

罕见的是,在18世纪出现了中法合制的系列铜版画《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由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起稿,经过14年完成,描绘乾隆时期平定准噶尔部达瓦奇叛乱,以及平定天山回部维吾尔大小和卓木叛乱的重大战争场面。表面上其为平定叛乱、捍卫主权的叙述图,实际为一系列西域庆功图。乾隆不仅适时出兵扫除了割据,并以这一系列版画宣告着这场战争的合法性、明确了国家疆域主权,并通过中法合制的方式,将军功炫耀至海外,并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1. 总述

在战争题材上,艺术绘画其根源于生活原型,作为一种提供旧事例证的形式,结合作者个体意识的观点,为历史研究提供依据;这类题材以其宏大的画面来突出战争的距离感、仪式感、厚重感。对于战争本身而言,绘画通过再现的记录方式讲述历史故事,不论是何种社会功能,归根结底都是辅助统治者对民众进行有目的性的教育,其目的往往是巩固自身政权,以英雄的形象进行个人崇拜宣扬;对于画家而言,是其个人与历史的对话,画面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以其阶级或民族的象征性,运用各自的形态语言表达喜悦或苦难。

作为社会群体,变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改变着艺术家的价值观念。近年恐怖主义骚乱频发,各地艺术家纷纷关注事件本身,并从不同角度承担起社会责任,新媒体渠道也丰富着艺术表达的方式,艺术画面所呈现的内容与元素不断与时俱进,但人民对生存领土与生命的渴望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