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团辅为载体提升青年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6
/ 2

以心理团辅为载体提升青年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几点思考

陈宝英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实验幼儿园 福建 三明 366100

摘要: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状态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投入和工作质量,也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探索如何增强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激励幼儿教师的自主发展,构建积极健康的幼儿教师队伍,在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心理团辅为载体提升青年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项。

关键词:心理团辅、幸福感

由于教师职业倦态的心理问题而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的信息报道屡见不鲜.如何让幼儿教师充分体验职业的幸福感,做一名引领幼儿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已成为幼儿园管理中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 、影响青年幼儿教师幸福感的因素

教育是幸福的事业,教育过程本身就是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过程。幼儿教育是幸福的职业,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由于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称心如意,由于在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从而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一个影响人类发展的动态过程。学前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从人的发展问题上看,它是人一生成长的根基。由此可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学前教育的掌舵者,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不仅与幼儿的幸福和幼儿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更是对社会的和谐进程有着不小的影响。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教育改革并充分重视教育领域,然而,幼儿园教育仍是一块“短板”。根据以往的一系列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幼儿教师仍未感受到较高的职业幸福感。

高期望、低获得,教师角色被神化,从古至今,教师的职业一直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无论是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当今培养新一代人才,无不体现出教师的神圣和伟大。教师一度扮演着“圣人”的崇高角色。人们把教师的职业神圣化, 把教师这一职业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有人把教师比做春蚕、蜡烛、园丁、船夫等等。这样的角色定位, 就容易把教师的一般需要认为是教师的额外需求, 当成教师的贪婪需求。管理者、家长及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更是越来越理想化。然而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趋向多元化,家长、幼儿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幼儿希望教师能够亦师亦友,而有的家长希望教师能够严厉一些,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受到批评后会埋怨教师,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就更不一致了。全社会都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教师,势必会给教师形成一种幸福观的文化心理强势,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世人设定的幸福标准:清高、节制,甚至扭曲自己的内心意愿,舍弃正当的俗世欲求,舍弃幸福的日常生活过程,企图以“圣人”的幸福来代替凡人的幸福,从而使幸福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根基,淘空了个人幸福的现实内容。另一方面,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教师往往被树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普遍期望教师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现实中教师也只是一个从事着普通工作的凡人,过高的社会期望值和苛刻的标准很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最终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自卑感、挫折感等消极悲观的情绪,并随之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疲倦感。

二、建立“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保障体系,优化管理机制,提升幸福理念。

随着学校多元课程改革,心理团辅活动课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中的一个模块,与学校成立的拓展活动项目组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适合幼儿的拓展活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心理团辅活动课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玩"为主。在活动中,"玩"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结果而特别为幼儿设计的一些活动,教师则是通过设计、组织、引导来促使幼儿体验、感悟、成长。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形成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像有人说的一样,如果你把孩子看作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当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离开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将失掉灵魂,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保证。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当前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以提高幼儿心理素质水平为目的的实践课程。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内容必须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让活动贴近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使幼儿积极参与,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讲出心中所想,走进幼儿心灵,产生心理辅导的教育效果。

  1. 提升青年教师幸福指数的途径。

在工作中,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长时间和幼儿在一起教师有时会不自觉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幼儿或者把幼儿仅仅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我们应该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身上的优点,把幼儿看成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个体,完全的接纳他,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他。完全的接纳幼儿,教育意味着教师所持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意味着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幸福。

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教师常习惯于带幼儿做着做那,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使用命令的口吻较多。也就是说这种师幼交往,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是不平等的、没有感情,有着明确目的就是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等于是教师亲手剥夺了让自己感受另一个心灵的机会。因为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也会变得干涸,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

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身边。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自从踏进幼儿教育这一行,整日与孩子为伴,心中时常为孩子而感动,为他们的纯真、为他们的热情。和孩子相处,不需要伪装,只需要用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你付出了,自然会有回报;你爱孩子,他们自然也会爱你;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你。

学校应当引导教师善于去发现、捕捉在工作中的美好幸福瞬间,用心品味与孩子在一起的幸福快乐。对幼儿教师来说,教学中的成就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二是幼儿的成长和进步,尤其是后者更能给教师带来满足和幸福。看着幼儿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就会感到自己有用,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伴随着价值观的实现,教师会体验到自身力量的增长,而且这种体验本身伴随着幸福。

四、结语

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真正做到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尊重每个孩子,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这就要加强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力度,让幼师成为受人尊敬,受人羡慕的职业,以此来吸纳更多的优质人才进入幼教队伍,形成学前教育师资的健康梯队。

参考文献:

  1. 陈学敏. 试论园长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3):251-252.

  2. 张丽丽. 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J].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 056(009):42.

  3. 武子平. 浅谈小学心理团辅活动课的有效开展[J]. 甘肃教育, 2017(9):31-31.

注明:本文系大田县“十三五”(第三期)幼教学科带头人研修中的微课题《以心理团辅为载体提升青年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