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忠信”思想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9
/ 2

孔子“忠信”思想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意义

严欢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1756


摘要:孔子“忠信”思想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其内涵体现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但归根结底,“忠信”的本质是“尽己诚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孔子“忠信”思想所包含的事君忠、执事敬、无信不立、忠恕友仁、推己及人等内涵一脉相承、高度契合,传承“忠信”思想有助于促进新时代我国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关键词:忠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意义

一、孔子“忠信”思想的具体内涵

“忠”在《论语》中共出现18次,“信”出现38次,“忠信”连用共出现7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将“忠信”列为四教之二,也可见“忠信”在其心中的地位。纵观孔子对“忠信”的论述,其内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事君忠,强调在态度和行动上对君主竭诚尽心,《论语》中有关事君的论述非常少,但世人对孔子主张的人臣之“忠”存在较大误读,甚至有人误以为孔子是“愚忠”的祸首。二是交友忠,主要是指人际交友诚信无欺,子贡问友时, 孔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曾子深受孔子影响将“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每日三省其身的重要内容。三是修身忠,主要指“忠信”作为一种道德尺度和道德要求,激励人们真诚修己修身,以实现“仁”,曾子以“忠恕而已矣”来贯之夫子的道,也能看到孔子由“忠”及“仁”的道德追求。总的来说,孔子从多个层次阐述了“忠信”的内涵,展示了其极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但归根结底“忠信”的本质都是“尽己诚心”。

二、孔子“忠信”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一)“忠信”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养分

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孔子“忠信”思想有天然联系,“忠信”思想的深刻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沃土。在孔子的政治伦理中,“忠”天然具有爱国意义,《左传·昭公元年》所载“临患不忘国,忠也,……图国忘死,贞也”的话便是明证。当孔子得知齐计划攻打鲁时,召集弟子为国献力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由此发现,爱国在任何时代都不是抽象的,孔子拥护鲁国领土完整正是其忠国、爱国的体现。“忠”的敬业思想内在包含于“事君以忠”,楚国令尹子文三仕、三已均是不愠不喜,被孔子赞为“忠矣”,这种“终事而退”的工作态度正符合当今“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响应。孔子“与人忠”、“无信不立”、“推己及人”等提倡的真诚待人是诚信、友善思想发展的重要渊源,这对当今诚信机制建立、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忠信”可凝练为个人认知和实践的双重道德表达,其道德内涵和道德指引作用渗透在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忠信”思想创新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诚信”、“友善”、“公正”、“平等”等概念不是今天才有的,它是对传统文化中富国足民,敬明崇和,求公立法,修身立德等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挖掘“忠信”精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是必须和必要的。“忠信”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有时代局限,“忠”包含的爱国内涵更多的是处于威严之下以君主为轴心展开的事君和执事;当今爱国则更加强调精神信念上自觉的忠、敬、信。敬业价值观是在孔子“执事敬”的基础上,提倡精业和乐业,这是对孔子敬业“忠”的进一步升华。孔子尚德重德,克己自省、重义轻利、诚信孝悌等修身思想凸显了个体自我品质的完善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以人自身的主观努力为出发点的, 体现着人的自觉性、自律性和自强性,强调着人的内因;但当今时代是德治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不仅主张个体修身的内在约束,同时还注重法律法规建设以及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强调综合发挥教育合力。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新时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实际是对孔子“忠信”思想狭隘面的完善和发展,将“忠信”扩展到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实践中。

三、传承“忠信”思想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意义

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深入挖掘孔子“忠信”思想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借鉴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儒家文化甚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患不忘国”与爱国价值观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曰:君子忧道忧贫,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忧患意识正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弘扬的,当爱国这个基本要求同社会主义体系联系起来,就要求每一个公民应该都做到紧密团结,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将民族复兴作为个人的终生事业,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国家建设大业中去。 孔子“事君忠”的深层内涵就是爱国,从“事君忠”到“从道不从君”体现的是站在国家高度上的爱国情怀和大局意识,忠君并不等于君主权利的附庸。孔子“忠”思想蕴含的强烈忧患意识、护国报国精神、公民责任感和归属感都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具有“理性爱国”的光辉。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多元价值观冲击,孔子“忠”思想能内在坚定人们的政治站位,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激发人们的爱国报国情怀。

(二)“执事敬”与敬业价值观

习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孔子“执事敬”中对敬业态度、行为、精神的要求是值得当代借鉴的,首先在态度上,孔子提倡的“不可使为乱”、“慎始而敬终 ”正是当代尊业、敬业态度的体现,符合当代本着职业平等原则充分尊重和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要求;其次在行动上,孔子提倡恪尽职守,《论语·颜渊》载“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要求工作积极不怠、尽心尽责,这正是当今敬业价值观的另一种表达,提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最后在思想上,孔子的“执事敬”精神,对鼓励人们争做劳动模范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总的来说,孔子“执事敬”要求劳动者履行好个人的道德责任,当今敬业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敬业、精业和乐业,有助于引导劳动者站好每一班岗。

(三)“无信不立”与诚信价值观

《论语》载“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从正反两面来论证了“忠信”在人际交往中的实用价值。自古以来,实践证明: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之本,更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稳固繁荣的重要基石。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义利取舍问题再次被重提和重视,近几年社会上过度追求利益而失信的事件频发,造成个体声誉受损,甚至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由此,诚信不仅是个人品质,更是社会公德的体现。201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谈到要持续推进诚信建设,“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弘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诚信文化、契约精神,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诚信公约”,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是孔子“无信不立”思想的现实转化,只有自上而下的重诚信、讲信用、守诺言,才能促进人际交往和睦、社会稳固和谐。

(四)“仁信一体”与友善价值观

在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中,“信”虽不像“仁”一样处在“德”的核心地位,但在孔子看来,仁信思想是一体化的,学界有人主张以信释仁。具体说来,“信”是“仁”的表现形态,同恭、宽、敏、惠一同作为“立仁”、“显仁”的重要品质。孔子与颜渊、子路谈志时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其中折射的和合、宽厚、责任担当等与当代友善价值观内核是一致的,从小范围的“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展开到全社会,便是当代友善价值观所提倡的以“爱”为核心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构建。当代友善价值观内在继承了孔子尊重宽容、 团结互助、求同存异等思想,克服了孔子“仁爱”以血缘亲情为纽带有差别的爱的局限,友善作为普遍的爱和善渗透在各个阶层和细节中,这能有效避免“有色眼镜”下存在的性别和贫富歧视等。希望工程、志愿者服务、扶残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均是以“信”行“仁”的助人实践。总的来说,友善是凝聚和发挥社会合力的有效助推器,全社会秉承孔子“欲达先达人”、“推己及人”的友仁思想,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和帮助他人,有助于构建“和合”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裴传永.孔子的忠德观探析[J].伦理学研究,2005(06):23-27.

[2]蔺宏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研究[D].湖南大学,2016.

[3]陈晓雷,鲁敏,郑建强.孔子修身之道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04):94-97.

[4]张哲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培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7.

[5]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04-29(002).

[6]杨伯峻.《论语译注(典藏版)》,中华书局,2015 年,第 165 页.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01).


裴传永.孔子的忠德观探析[J].伦理学研究,2005(06):23-27.

蔺宏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研究[D].湖南大学,2016.

陈晓雷,鲁敏,郑建强.孔子修身之道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04):94-97.

张哲豪.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培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7.

习近平.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04-29(002).

杨伯峻:《论语译注(典藏版)》,中华书局,2015 年,第165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