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0
/ 2

数学课堂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苗建春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马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对小学生而言,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动手操作能力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 教学方法 操作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尤其受到重视。对小学生而言,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动手操作能力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一个儿童来讲,获取外界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动手。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却是他们和思维取得联系的最直接的途径,一旦动作遭到切断,思维的发展就会被扼杀。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直接地获得经验教育,思维会因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而变得异常活跃,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简单。因此,新课改更加重视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操作环节,这很快成为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下面笔者将在亲身教学体验的基础上,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从而使学生有“欲望”去动手操作,以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在讲解完《长方体》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了解,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关于“长方体的面积”、“长方体的体积”以及“组合图形的体积”等的知识,并且进行推理分析,探究“容积”这一概念等,使学生不断的进步。如果只是应用最为简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小木棒等让学生自己拼出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明确“体积”的概念,在学生明确了“体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用纸板来自己构造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让学生向其所制作的物体中放入各种东西,从而使学生明白“容积”这一概念。在课下,教师还可以布置其他相关的动手类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动手的兴趣提升。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动手操作往往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仅仅引导学生借助外部观察,学生对长方形本质特征的认识是不够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如长方形纸片、长方形铁丝框架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想办法探索长方形的特点。学生通过量、画、折、比等多样化的操作,获得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理解。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或多路思考的活动。例如,在五年级第九册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剪、去拼,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由于前面已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割补”、“旋转”和“拼合”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根据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推导出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怎么组成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意识,要讲求方法。

动手操作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在思考中操作,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教师自制教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具都可以自制,常常使用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会对学生有一个暗示,学生也会尝试着去动手解决一些问题,渐渐地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得到提高。 
  五、动手操作活动要做到全面,特别关注学困生操作

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知程度、性格的不同,对于动手操作所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一些学生性格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动手能力也相应较强,参与的积极性也就越高,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越好;而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动手能力弱,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不高,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较差。如果不重视学生的这一差别,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时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在操作分组时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搭配分组,鼓励他们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多指导和肯定表扬学困生的操作,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信心、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产生信心。 
  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

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元角分的知识、年月日的知识、千克、克、吨的知识等不胜枚举。所以,应教育学生养成必要的爱观察、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多积累一些宝贵的生活体验,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有活跃的思维和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动手操作能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不单单指简单的动动手,这需要多种感官协调工作,参与到思维活动中去,使得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更加方便理解。例如,在梯形面积的学习中,课前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用纸板剪出来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来,课上向他们提问:“同学们无论用什么方法,尽可能多地将手中的两个梯形拼装成我们前面学过的图形。”话音未落,他们便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将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将梯形沿高剪开,拼成两个正方形;有的则拼成长方形。随后我邀请几个拼装次数最多的同学上台亲自演示他们的拼装过程,并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梯形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这个能不能写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迅速讨论起来,不久便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结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亲自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原本抽象的数学定义跃然纸上,变得简单易懂,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掘和提高。  

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取得怎样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怎样的引导。只有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时刻为学生创造摆弄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掘数学学习的规律,掌握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用亲身实践领悟数学,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