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0
/ 2

心理效应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傅鑫伟

浙江省乐清市磐石镇小学 325602

内容摘要:心理学领域有很多“效应”, 灵活准确地运用心理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几种常见的心理效应入手,结合笔者近年来体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从而为学科教学寻求自我突破。

关键词:心理障碍 心理效应 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的几年中,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心理原因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首先得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学生心理,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就显的尤为重要。而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也就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其作用,就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心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目的。

一、从众效应是利用集体力量进行教育和管理。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叫作从众,由从众现象产生的对个体的作用叫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群体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和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促使个体行为朝好的方向转化。例如,每个班级总有一些调皮的孩子,这些个孩子总想着自由自在的单独活动,面对这种情况,我要把集体或分组活动组织得更精彩,保证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那么,这几个学生就会不愿落单,最后也会慢慢归队的。在体育课上,我总是把目光锁定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用坚定的语气和适当的方法来组织和引导他们活动,等活动开展后再酌情解决少数学生的问题,这就是利用从众效应。如果开始就把目光盯在少数几个顽皮的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就只能呆站着看老师挑顽皮学生的“刺”,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就会因为处理个案问题而受到影响。

二、破窗效应昭示课堂管理要防微杜渐。

“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会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健康有序的体育教学管理环境一旦受到破坏,要及时进行“修补”,否则将会暗示和纵容更多的学生去破坏,从而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在体育课上,从着装、课前准备器材、请假见习、集队、讲解示范、分组活动、下课和课后回收器材等,每个环节都有纪律要求。但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这是正常的。对于违纪现象,当时能很快处理的就要及时解决,当时不能解决的,一定要做好记录,等到课后处理,还可以利用体育委员建立课堂行为记录考评机制。总之,必须做到有错必究,防微杜渐,以维护有序的管理环境。反之则会产生“破窗效应”。例如,某班体育课在上课集队时发现缺席3人,教师询问体育委员,回答说在教室里订正作业了。下课的时候,又发现早退了2人,教师也没有处理。就这样“放任”了几节课,缺席和早退的人数逐渐增多,更难堪的是下课时几乎连队伍都集合不起来了。这时候老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就是破窗效应。“破窗理论”告诉我们,有序的体育课堂管理必须具备三点:一是课堂本身必须是有序的、良性的;二是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必须处理;三是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应该对管理负责。

三、“距离效应”规范教师的言行尺度。

教师与学生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有时还一起打打闹闹,这种师生关系看似融洽,却留下一种潜在的危机。因为学生毕竟是小孩子,有些孩子不能分辨和保持师生间的那种教与学的关系,就会受这种现象蒙蔽,在课堂上与教师饶舌、顶嘴。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秩序就乱了。体育教师要想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更有效地教育学生,组织教学,除了对学生关心热爱外,还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我们在强调师生之间保持一定心理距离的同时,并不是要体育教师完全脱离学生,鼻孔朝着学生,而应是该管时则必管,当融合时则融合。

四、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对学生智力的期望,在某种情况下会对学生智力测验分数产生影响,他们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它的实质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隐含期望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信任和期望中感受到温暖,激发求知欲,产生主动、愉快的乐学情绪,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激发智力和情感的多重发展,从而使抱负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不断获得成功感后又产生一连串新的成功。期望效应在成绩一般的学生身上起的作用特别显著。

在教学中应用期望效应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准期望点,即注意期望点的针对性。对一个学生输入的期望信息,要瞄得准,对症下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最佳效果。二是巧定期望值,即科学的确定某期望点上可能达到的目标。期望值过高,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反而失去信心;期望值过低,激不起热情和动力,收效甚微。一般说来,期望值要定在“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区域内”。这就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当然,期望值也应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例如,学生进行排球扣垫练习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定出连续扣垫的次数,以增加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三是立体地输送期望信息。所谓“立体”,就是从不同角度、侧面,采用不同方式。例如,扣球成功时可以通过会心的微笑,以示鼓励,扣球失误时可以拍拍学生臂膀以示抚慰,也可以通过个别指导或由他人间接传递信息等等。

五、重视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路因斯用一实验表明,首先接受的信息在大脑印象中最深,最后接受的信息,也起着较大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在通过感知形成印象的过程中,输入的信息顺序起着重要作用,最先和最后的信息往往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和准备体育课的开始部分:整队、检查学生数、安排复习生;精神抖擞、着装适宜,在课前准备好一切所需器材场地。认真上好开学第一课、各体育项目第一课、测验考试前的通知指导工作,能使体育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学期结束时的最后一课及给学生客观公正的体育成绩都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仔细研究体育知识的产生、传授的顺序,传递的先后等都显得至关重要,充分发挥好首因和近因效应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六、活用激励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经验:把受试学生分成受表扬、受训斥、受忽视和受控制4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其学习效果,结果发现受表扬组的成绩明显优于其他3组。显然,经常给学生多种激励,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好方法。尤其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中更为突出。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初期,不能因为学生动作不协调等原因而横加指责,严重挫伤学生求知、探索的自尊心,应循循善诱,给予学生“保证一定能行”的暗示或激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产生积极的要求。

心理效应还有很多,上面叙述的只是在体育教学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需要教育学生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运用心理效应法,从学生的心理入手,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体育教学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等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陈永升,《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障碍及疏导》[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

[3]吕琦,《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学生心理效应链现象及应对策略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