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2
/ 2

针对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谭文泽

柳州市交通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7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力度加大,以及市场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更高、更多,这也对中职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的知识面更广,教学更有效,教学方法更多样化,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培育优秀的机械制造人才,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进行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关键词:中职教育;机械制造工艺;机械;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在中职教育中,《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专业性特别强,不仅需要学生们在学习当中勤于动脑,还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当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然而,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很难充分引导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一门课程,而为了培养出具有优秀品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人才,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为世界制造业的强国之一,制造业决定了我国在全球经济市场的竞争力。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的知识面涉及比较狭窄,许多学校、教师在课堂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使得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再如课程缺乏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综合性知识进行训练等,很难培养学生在机械制造方面的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不到位。

学校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验的平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没能发挥平台的真正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简单地做一下课本的实验内容,与动手操作具有一定的差距。另外,许多教师在教导学生们如何加工操作之后,更侧重于观察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是否按照操作规定等等,却忽略了学生自身对操作的体会和感受,忽略了学生的表达。

2.学生对专业基础学习缺乏兴趣。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在学习当中还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应用能力。然而,大多数中职生对学习不够积极,学习兴趣不浓,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3.考核评价模式单一、死板。

考核评价模式单一主要体现在许多学校、教师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然而考试的内容大多都是理论知识,很少涉及技能考题,这让学生形成一种“只要成绩高就行”的思想,而忽略了锻炼自身的操作能力。这种考核评价模式与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与企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也相脱节。

三、针对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1.根据培养目标,优组教学内容。

   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首先要清楚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技能型人才。这就教师在课堂当众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而紧扣岗位能力需求,密切联系现代化制造技术发展,在满足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大胆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

   对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学习来说,教材版本种类繁多,大多数学校、教师循规蹈矩,往往是从教材的第一页讲到最后一页,课堂教学缺乏生气。这样学生难免对课程没有兴趣,一上课就犯困,或是听得一知半解。为此,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集思广益,从学生的学习实情出发,了解相关课程教学情况,兼顾与后续专业课程知识的衔接。

2.改革原有不合理的实践教学形式。

在原有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中,实践课程安排的课时很少,造成了在实践教学形式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般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知识完毕后,带领学生们到实验室中,再由教师进行相关的演示操作,有时由于器材有限,会让学生轮流进行简单的模仿操作。这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的操作成了一种验证性的操作,既没有真正领悟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还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说在学习“机械定位原理和元件选用”的相关内容时,这一部分的内容既枯燥又难理解,传统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靠死记硬背去学习,基本没有什么教学效果,更不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实际机械定位中遇到的问题了。

为了更好地保证课程改革的效果,就需要学校改善实训条件,加大投入,增加实训设备,满足每个学生拆装设备的需要。另外,学校还要增加课程实践训练环节的课时,教师也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如可以采用问题启发学生、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等形式,更好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增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1)小组讨论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积极作用。这一方法主要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由5至8人组为一组,小组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师提出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讨论出最后的结果后由小组长代表本小组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再加以点拨,与学生们一起分析,归纳和分析各小组的答案,并对各小组的优缺点加以点评。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课堂中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举个例子,教师在讲授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内容时,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黑板书写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难易适中的轴类零件图。之后再让各小组提出本小组拟定的工艺路线并写在纸上。最后,教师对各组工艺路线分析优劣并打分,最终找到最佳小组对该轴加工工艺路线。

(2)利用模型教学增强直观性。

   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机械方面的认识较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单单以白板的方式开展教学,这对于刚接触相关内容的学生而言是比较难接受的,再加上学习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运动形式和工作的原理,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以模型进行内容的导入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齿轮、轴、凸轮机构、曲柄滑块机构、蜗杆传动、齿轮齿条传动等,通过形象逼真的模型演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感性认识就提高了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可以更直观地进行后期教学。

(3)多媒体教学,增强生动性。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专业基础课枯燥无味,时间长了自然会产生困倦感。另外,仅仅依靠理论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对知识了解透彻的,许多学习内容也不容易讲清楚。而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一课程当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一些机构的工作过程进行动画演示,使学习内容变得更直观,学生也很容易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学习的生动性,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4.注意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岗位保持零距离。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既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目的在于毕业后能胜任生产一线工作任务。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传统的加工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市场,如果教师仍然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毕业就会“落后”竞争者一大截。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市场保持紧密联系,教师备课时就要及时加入最新技术信息,缩短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的距离,力争让毕业生毕业就能“零距离上岗”。

结束语

总而言之,若想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在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生动的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高地吸收、理解知识。最后,希望通过广大教育者的不断努力,使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发展更加合理,教学方式更加适应新时期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涛. 浅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与改革[J].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2012, 000(0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