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孩子心中缺失的爱--浅议爱的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4
/ 2

找回孩子心中缺失的爱 --浅议爱的教育

冯莉英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东风幼儿园 甘肃 兰州 732750

要:本文针对一些青少年中普遍存在问题:自私、冷漠、对“被爱”的冷漠与麻木,只有爱的索取,缺少感恩情怀,提出必须从小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关爱父母、同伴的品质,成为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关键词:亲子陪伴;理解尊重;爱的教育

言: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非常溺爱,有求必应,不断用金钱物质满足孩子心灵,殊不知孩子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自私、怯懦、狭隘与麻木也随之一同成长。孩子到了十六七岁对父母的关爱仍然认为理所当然的,没有丝毫感恩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给予,不善合作,道德意识的弱化,并引发诸多问题:小则争吵赌气,顶撞长辈,离家出走,大则忘恩负义,杀母弑父,酿成悲剧,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令人怵目惊心。人们不禁感慨,我们的教育怎么了?笔者认为那就是缺少了爱的教育,在为孩子付出大量爱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老师,爱身边的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应当从小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其懂得“爱”的高尚情操。要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培养幼儿有爱心,关爱父母、同伴的品质,会对幼儿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那么,如何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

一、亲子陪伴中让孩子感知到给予他的关爱

1、亲子陪伴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感受爱的基础。

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都来自父母,这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它应该是超越空间陪伴、肢体陪伴的心灵陪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以感情紧密联结为基础的良好关系。民间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指的不仅是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心理发展。实际上孩子年龄越小,心理感知能力越强,但很多父母忙事业、忙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养育,就是在家也忙应酬,沉迷手机游戏小视频,花高价把孩子送进各种学习班、托管班,与孩子显少沟通交流,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很多温暖,变得孤独、胆小、冷漠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这种爱和温暖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慢慢感知到的。 所以,请陪伴孩子吧!这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2、和谐的亲子陪伴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感受爱的最直接体现。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伴随孩子终生的,是孩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在养育孩子时,父母通过心灵陪伴传递给孩子的爱和信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孩子表现出会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自信,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而现实是父母在陪伴的过程中,总是高高在上,摆出一副长辈的姿态,总是贯彻严厉、死板的教育思想,要求过多,不断地唠叨、批评、指责孩子,咄咄逼人,忽略了给孩子带来舒适、快乐、愉快的家庭氛围,就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冲突不断,彼此产生隔阂,孩子只好敬而远之封闭自己,那这样的陪伴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导致孩子焦虑、冷漠、倔强而逆反。父母为此常感叹:我们的世界,大门为你们敞开,你们不想进来;你们的世界,我们想进去,你们又不肯。可见,不能良好的沟通,就无法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孩子难以对父母说出感恩的话,觉得这样的话很恶心,难以启齿,这是与孩子缺乏交流、沟通的缘故。作为父母只有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对孩子说爱的话语,多拥抱孩子,和孩子一起运动,一起旅游等等,走进孩子的心里,孩子与父母才能心相印,情相通,才能形成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孩子的感恩之情才能油然而生,溢于言表。

二、抓住生活点滴,引导孩子爱心作为一种好习惯来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善于同情体贴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热情的帮助别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奠定良好人格的重要方面。要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加以引导,教会孩子养成爱心的习惯,让他们去真心地体验,真切地感悟,从而学会真诚地爱心,抓住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契机:如在外边玩的时候照顾比自己小的伙伴,扶起跌倒的小朋友,关心哭闹生病的朋友,引导幼儿常说“谢谢”“请”“对不起”“不哭了好吗?”“好点了吗?”等等充满爱的话语;引导孩子主动与同伴分享玩具食物,一起阅读感恩故事,照顾小动物,参与家庭劳动,摆碗筷、擦桌子,给生病父母端水拿药,引导孩子作力所能及的事,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激发孩子付出爱心,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来快乐。

三、平等沟通,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的爱

《纲要》要求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温暖而无私地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给孩子以足够的尊重,赋予他们说话的权利,让其去表达,去阐述心声,赋予其宽容的爱,让其懂得如何宽容、包容、从容的爱,避免简单处理孩子的情感问题。当孩子做错事时,多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游戏时是最好的伙伴最真诚的朋友;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孩子大胆表现时,我们是最好的欣赏者;爱体现在对孩子的每一次谈话,每一句话语中,体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如热情的和孩子打招呼,摸摸头、拉拉手、蹲下来抱一抱哭泣的孩子;和孩子说话轻声柔和“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你一定能做到的,我相信你”等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友善的态度……让孩子们深深的感受到我们给予的温暖,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四、家园配合,要从观念上重视爱的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长在“爱的教育”的根本理念上存在“爱的教育”的盲区,他们认为教自己的孩子帮别人、爱他人,就是教自己孩子“傻白甜”,他们担心如此“爱的教育”会使日后走上社会的孩子“吃亏”,并认为自己对孩子所有的关爱,是父母的应尽义务,不必回报。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们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照单全收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不必感谢,这样他们就不懂感恩,甚至许多父母还会通过自身行为,向孩子做出一些错误甚至恶劣的示范,其后果,是导致孩子们冷漠无情、自私自狭、缺乏爱心。

《纲要》中提出:家园密切的合作,步调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孩子最依恋的是家庭,最亲近的是父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社会和幼儿园无法比及的,作为教师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如电话、家访、家长会,半日公开活动等,与家长密切联系积极宣传爱心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防止“一个宝宝两个样”的现象,父母应从家庭实际出发,为孩子们做出“爱心”的榜样,以我们真诚的“爱”行动和良好的道德表现,为孩子们做出向美、向善的表率:如遵守公共秩序,主动给老人让座、同事们的关爱互帮互助,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去敬老院看望关心老人等;并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循循善诱,对孩子进行生动的渗透性的爱心启蒙教育。

孩子的心灵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只要我们重视爱的教育,积极引导,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训渗透进孩子的血液中,让孩子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自己如何付出爱,并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使其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结论:

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通过教育把孩子从小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的人格的人。让我们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让我们的孩子都拥有一颗爱人如己的心!

参考文献:

[1]朱春霞.家园共育中“五零”工作法[J]早期教育,2019(04):30-31

[2]陆蓁蓁.亲子互动助力共同成长[J]早期教育,2018(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