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类招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4
/ 2

教育学“大类招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研究

梁修振

信阳学院 教育学院 46400 0

摘要:“教育学”大类招生、二次分流,分段培养是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要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的践行。研究发现,对教育学大类招生的分流及后续管理要可从科学合理分流、创新管理方式、调整课程设置、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以适应大类招生,培养小学卓越教师的要求。

  1. 科学合理分流

(一)学生个人倾向

学生在教育学类这一大方向经过两年的学习,多数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业兴趣、自我条件及就业意向选择专业,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也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做法。但依据当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特点,学生前两个学年学习所涉及的绝大多数是公共基础课程以及学科基础课程,缺乏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再加之受同辈群体和从众心理影响,在专业选择上还是慧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师制工作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指导以及判断能力的培养。专业课老师也应当及保持对人才市场信息的敏感性,并及时把所得信息以及各专业发展前景及时带入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保证学生对即将分流的各专业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教师还需要与家长保持沟通,使家长也了解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政策的优势所在,提醒家长留意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从而引导学生做好分流专业选择。

  1. 学业发展测试

为避免学生因所分流各专业了解不够深入而在选择方向时候无所适从,首先,可在第二学年末对学生进行学业发展测试,通过测试来发现学生的学业发展倾向所在。比如测验中在教育基础理论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同学可以建议选择进入教育学理论方向继续学习,以便于为教育学理论研究培养后备力量;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更为擅长者则可以建议分流到小学教育专业进行学习,利于为区域内小学培养合格师资。再者,除了通过书面的学业发展测试以外,还可以引入面试的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学生在个人发展方面的能力倾向,为学生的分流给出科学性建议。最后,结合老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所积累的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中所留下的作品进行分析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二次分流方向的参考。

  1. 创新管理方式

(一)各方向单独编班

据调查,某些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后,由于总体人数有限而所分方向又比较多的,从而导致每个分流后的专业人数过少而无法单独成班,无法保证各方向学生按照原计划方案进行培养的情况,或是给不同专业学生设置较多的公修课,这就失去了二次分流的意义所在。所以,教育学实施大类招生,一定要立足实际,根据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分流方向数目,以保证每个方向都能够单独编班。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因所分流方向过多,每一专业人数过少而无法单独成班的情况,为学生整班级学习一定模块课程提供便利条件。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班集体中进行互相交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合理规划教务管理

大类招生、二次分流的模式给教学管理带来相当大挑战,学生按照新的分流方向重新编班以后,原来有序的班级组织被打乱,这必然会导致日常管理的苦难。需要学校在较快给新产生班级配备高质量的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带领学生尽快选出班级各岗位学生干部,另外还需要教务管理部门配合,对学生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所属班级,应修课程等进行重新调整,使分流之后的教学活动迅速走上正轨。经过若干次的实践,待条件成熟,还可以尝试动态化分流制度。也就是允许学生在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弹性学制年限内完成本专业所应完成的所有课程, 达到毕业和授予学位的要求,就可以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三、调整课程设置

(一)建设优质基础课程

大类招生、二次分流的培养方式对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有较高要求。首先是要确保学生在前两个学年的学习中能够扎实掌握本学科类的基础知识,以使得学生此后无论进入哪一个方向学习,都能够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支撑。教育学大类招生就要求学校必须建设起高质量的教育学基础理论与心理学理论课程。选取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要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能通过规定时间内的学习具备在本专业继续发展、深造的扎实基础,为分流阶段的培养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精心设计专业特色课程

其次为了实现人才的应用针对性,分流之后的各专业需要设置相应的方向性课程。分流向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了扎实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研究等基本理论之后,就要系统学习具有专业特色的知识与机能。如小学教育专业应开设汉语语言文学、数学、科学等具体学科内容以及学科教学法的学习。据此应当分模块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写作概论》、《儿童文学》、《小学数与代数》、小学各科教学法等课程;教育学专业应开设诸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行政学等课程。

(三)适当设置通识课程

互联网的发展与深度发展使当前的中、小学生较之于以往有很大的时代特点,教师不再是他们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不是重要来源,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整体性认知也越来越多,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因而作为教师知识结构之一的通识性知识就显得愈发重要。为了帮助准教师们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再者是为了使所培养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还应当加强综合课程如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的学习,扩展教师的通识型知识面,以帮助准教师们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四)增加一定艺术课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美育作为五育之一就比以往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这要求教师由一定的艺术知识与修养、据此而应当安排一些艺术类课程如基本声乐、视唱练耳、儿童画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利于教师在工作中成为多面手,在完成主要学科教学工作前提下,也可以兼任一些音乐、美术等课程。此外,也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这些艺术类知识、能力来调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建设师资队伍

(一)优化整合现有师资

教育学大类招生需要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所以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分流培养质量。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之于重点大学而言是较为薄弱的。在大类专业学习阶段,要集中学科基础课程方面的优秀师资力量,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协同一致,各课程建立起团队小组,集中研究课程实施方案,保证学科基础知识的地基扎得深、夯得牢。在分方向培养阶段建议为每个专业方向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一方面,要保证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数量充足、素质优秀、结构合理、权责分明、教学方法新颖;所以建议在就业指导教师的组织认定过程中,要明确专业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加强针对性培训和考核,提升个方各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后,承担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系、要在全系乃至全校范围内进行调配,充分挖掘、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确保人有其岗,人才适所用。

(二)吸收校外师资力量

教育学大类分流后的各专业也都属于师范专业,所以分流后的多数专业需要进行具体阶段、具体学科内容的学习。本单位教师由于长时间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已经较长时间脱离了中小学教学一线,甚至部分教师自工作后从未进入过中小学校课堂。这明显会导致他们在讲授实践性较强的各学科教学法课程时候出现很大困难,对具体学科内容的整体性把握也不如一线教师那么具有整体性。要解决此问题,建议从高校所在城市的中小学校引进部分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且有一定理论造诣的教师作为外聘兼职教师,不定期进入高校课堂就某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给学生进行结合实践经验的讲解,会更有利于学生们的提高和进步。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线教育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发现、开发一些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供学生课外补充,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超星尔雅、优课联盟等等诸多网络课程平台给了人们众多的选择,老师们要跟得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发现网络课程中的优秀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既可以促进学生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为学生日后从事线上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李茂平、刘志敏.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2].郑文.高师课程综合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09

[3].吴旭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大类招生的教改探索与实验.[J].吉林教育.2011.10

[4].李建英.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合作机制与保障措施的研究与探索.2014.12


1作者简介:梁修振(1984—),男,汉,河南周口人,教育学学士、硕士、信阳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2项目基金:信阳学院2019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学“大类招生、二次分流”模式下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9YJG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