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中语文美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7
/ 2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中语文美育

菅悦玖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中学 , 黑龙江 同江 156400

摘要:作为改善语文教学困境的一剂良药,高中语文美育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与语文学科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语文感情。然而,由于自身的限制,高中美育的优势尚未完全凸显。本文将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高中语文美育中,以接受理念来指导实践的语文美育工作,从美育效果上重视起语文美育教学。不仅夯实了高中语文美育的基础理论,而且体现了高中语文美育“以人为本”的原则。

关键词:接受美学;高中语文美育;策略

1 高中语文美育的内涵

语文美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美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借鉴前人研究,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得出对高中语文美育的如下理解:高中语文美育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和经典文学作品,结合高中学生认知和审美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

生展开审美活动。通过语文中科学和艺术之美的认知和感悟,借助美学知识,激发并增强学生审美想象力,陶冶情操,完善审美思维,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独立的审美意识。

2 接受理念指导下的美育教学特点

2.1 审美必须以教学文本为依归

接受美育用来指导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就是通过读者对教学文本的能动的接受来重新回归“语文味”。 接受美学强调的就是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语文本来也是以文本为介质的,

语言文字是语文的根本,任何偏离了这个轨道的语文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语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很显然,枯燥的东西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只有直接造成感官刺激、内容的筛选才能吸引他们,这将语文引入了一个误区。比如,在讲授小说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有一个教师,播放了一段《红楼梦》的影视视频,这段视频很热闹,可是视频播完之后,没有对文本进一步展开探讨。这样,视频的引入让课堂造成了表面的热闹景象,挤占了宝贵的课堂空间,使课堂结构散漫;学生们只是图观热闹,审美活动并未展开,审美趣味何谈提高;

但是语文课经常有这样的做法,结果是淡化了文本,语文味无从而出,学生更不能借此渐入佳境。所以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考虑作为文本和文字资料接受者的学生,考虑审美接受的效果,语文教学的内容首要的是向接受者介绍输入美的语言艺术形式、文字艺术形式和文学艺术形象,同时这也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所谓“文以载道”,即通过文本探索出美育之道,才能够真正捍卫语文的重要地位。

2.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我们关于美的表象的根据是自由中的技艺”。不仅整体感知的人文之美可做美育之用,语文的工具之美也有着独特的美学意义。因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特点和性质给予了明确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并行不悖的基本特征。

根据叶圣陶的观点,即使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人文性在其中的融合,“叶老的语文性质观并非把语文当作纯工具,语文教学必须将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和谐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所以,美育不仅要运用人文之美来对美进行整体的感知,同时还要对语文学习中的技能和技巧之美予以关注。

2.3 明确的美育目标

纵观语文教材,从阅读教学、写作到口语交际再到综合性学习,无论哪一部分都有着明确的美育目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目标的体现。《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

元(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美育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即审美主体和读者于一体的美育对象来实现,所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是教学的关键。

3 高中语文美育的教学策略

3.1 和作者对话

对作者生平的妥善处理是和作者对话的前提,这既是接受美学阅读观的体现,也关系到学生对文学文本的审美接受效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对于作者往往是一个简单的注释,真正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可能更能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对作者的生平逸事有选择性的介绍,介绍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对于文本的兴趣,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重点和非重点,在组织作者的材料的时候要围绕着本节课的主题来介绍。这样,介绍作者就能够引起学生的了解兴趣,从而有利于文本的审美。如《胡同文化》的作者汪曾祺,他的写作特点就是撷取生活中平凡之事,将日常之事娓娓道来,将优雅之情缓缓抒来。在介绍汪曾祺的时候,首先可以提到他的作品《葡萄月令》、《苦瓜是瓜吗》、《吃食的文学》等等,使学生对《胡同文化》取材平易、用材有意的特点产生兴趣;其次顺利地转入课文的主题——文化,并理解文化从我们的生活中抽象而来,对于文化的观照,又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自己;最后,顺理成章的引起学生对于胡同文化的理解、思索和对照。美育就在读者和作者深入对话的这个过程中实现。

3.2 布白在教学中的运用

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的提出,不但沟通了文学接受和文学审美,而且为语文美育提出了富有审美意义的具体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布白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对于文学鉴赏中话语蕴藉之美的理解和利用。“召唤结构的未定性与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与再创造性参与,从而赋予读者对文本的能动品味与反思”。 在语文美育的过程中,布白手法的运用可以刺激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力,激发审美思维,进一步丰富其审美想象力。“空白,亦称布白,是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 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留下空白,可以使学生产生使之完美的欲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刺激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兴趣。

3.3 审美情境的创设

对文本中“美”的非功利性特点的认识是遵循美育规律,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从而达到美育目的的关键。因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文本的交流和对峙要受到教师的影响,学生对美的感受是模糊的感性,教师要做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鉴赏,而不是用带有功利性的审美教育赤裸裸地压制非功利性的“美”。只有教师明确了审美目标,提高了美学修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感受美,从而去创造美。”审美境界的引入对于整个美育过程至关重要,它通过影响学生的审美兴趣来干涉最终的审美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就要不动声色,自然随意地将学生引入预设审美境界中去。比如杜甫的《登高》表现的是身世之悲,家国之愁的苍凉厚重,教师的课堂设计就要循着这样的境界引入,惟其如此,才能够刺激学生的审美想象,有效促进学生的审美愉悦;又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体现的是深挚的厚重情感,在诗歌的开头就要奠定其情感基调,这些情境的创设全有赖于教师的导语设计。

4 结论

总之,接受美学理论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已是有目共睹。改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需依赖于高中语文美育的完善。接受美学理论的引入是应试语文教育现背景下高中语文本色教学的重申,必定会对高中语文美育教学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