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稷下学宫对当代史学教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7
/ 2

初探稷下学宫对当代史学教育的启示

苏莞琳

湖北省武汉市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430000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由齐国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教育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成为当世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核心场所,以其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吸引收纳战国时期各类名家,“稷下学宫”之内的学术的碰撞亦是促就了百家争鸣,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盛世。于是在而今社会主义中国之下,对于史学界教育的发展,往昔的“稷下学宫”经验仍是可以借鉴,以便社会上培育更多优秀且独异的史学研究者。


关键词:稷下学宫 史学教育 兼容并包


回首华夏大地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千年文明奠定了文化主基调,在此其中“稷下学宫”乃是开创官家创办、百家主持的教育高等学府的先河,尽管“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对于控制文化、掌握人才的文化措施的产物。但是“稷下学宫”以其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文化控制体制,以各家的学术在此一隅争辩、诘难、交融、升华,有力的支持了文化上的盛世不断繁荣。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以马列体系为主导的思维体系要求文化进行新发展、新构架,新的时代要求史学界再次繁荣,便可以借鉴“稷下学宫”来完善当代史学教育。


一 、稷下学宫的出现及成就


战国时期齐国君主为了提升齐国的综合国力进行一系列变法改革,其中为了加强文化控制和收纳人才以及为“田氏代齐”正名,创建了“稷下学宫”。从此以后,“稷下学宫”便成为了战国时期齐国招纳贤才、讨论政策、学术考究的政府控制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

“稷下学宫”汇集百家言谈、聚集天下英才,其中在此受益留下美名的学者不可胜数,代表人物有孟子(孟轲)、邹子(邹衍)、申子(申不害)、彭蒙、儿说、荀子(荀况)等,在此期间,各家的名著也相继问世,有《送子》、《管子》、《司马法》等,收录百家之言谈,载战国时期百家文化之部分精髓。相对于培育贤才和促成著作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提供了场所,有力的在政治上支持了好学、乐学、积极用言谈表达政见、学派、思维的学风。


二 、稷下学宫学术成就的原因


首先是物质上,稷下学宫采取的补贴政策,即学者不在政府机关任职却可领取政府发放的“学业津贴”,以儒家记载为例,详细描述有“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①。可见国家政府对于稷下学宫有物质上的保障,学者们不用担心生计问题,专心致志做学问,潜心研究,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然后是稷下学宫的内在特质——兼容并包,促成了稷下学宫汇集百家言谈、纳天下贤、出百卷学书才的盛况。在稷下学宫里的兼容并包,需要狭义理解,即学术上的囊括所有学说、思想、精神、定义,不绝对的否定哪家论谈,给与每个独立的灵魂以平等的发表见解的机会,不失偏颇,不违背道德伦理的基础上使得每家都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还能自己选择要接受的教学课程,打破各学派教学的壁垒,能够多元化接受教育。兼容并包的内在特质,使得学者们可以在稷下学宫内自由发表论见、讨论、辩解,从而代表各家的学者能够在交流中更加完善自身学家流派的理论体系、升华自身的内在素养。在此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下,诞生的不仅是一批有独立思想的学者,更是中华兼容思想的先祖。不排斥异己,乐于在多元的文化里精进,这是“稷下学宫时代”的特质,更是稷下学宫达到其历史成就的根源。

还有政治上对于稷下学宫的支持,即“不治而议政”,求达到政治上最大程度的不干预学术研究的效果,给与稷下学宫极小的政治压力,宽松的政治环境可以使得各个学者在期间畅所欲言,不担心违反了哪一个阶层的利益而被禁止言论,使得各家都能有独立的表达,从而在政治问题的讨论上也能达到集思广益,使得稷下学宫实现政治上的“平天下”。统治者亦能够在此一隅皆知各个学家的论说,能够更加谨慎的制定国策与计划。


三 、稷下学宫对当代史学教育的启示


稷下学宫在历史上所达到的成就时令人瞩目的,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学术研究都是令人佩服称赞的地步,作为一个综合性质的教育机构,在此以其兼容并包的特质与宽松的政治环境作为重点来论述对当代史学教育的启示。

在当代史学教育中需要史学教育者们为学习者们留有思考史学问题的空间,要坚持“兼容并包”,不能以一家之言独大或拘泥于史学官方课本之中,让学生们自己了解更多的史学知识,并且能够与讲师讨论、争辩,史学教育者以开放的观念与心态与学生相处,使得学生与老师达到昔日“稷下学宫”之境,达到历史学内的“教学相长”。在当今的史学高等教育学府中,兼容并包尚且达不到“稷下学宫”的盛况,延及至初中、高中更多是应试教育,这需要各个阶段的史学教育者反思、改进,史学教育者们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史学资料,引发史学兴趣,更需要史学教育者自身坚持“兼容并包”,不断深入史学研究,有独特的眼光去看待史学问题,用独立的眼光引学生进入“史学之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努力将学生养出“兼容并包”的好的学习习惯,为史学界培养可延续、传承、发展的下一代。

而政府层面这是要注重给与历史学术界较为宽松的治学氛围,历史学需要用独立的眼光去看待所发生的事来反省当世社会之事,必定偶尔会触及当下弊象,政府应当鼓励史学界以严谨的态度去研究弊相,不能史学稍微触及时事政治就禁令下达。需要开明的政府引导史学开展正确的史学研究,这样史学界方有望形成新的“百家争鸣”,“稷下学宫”方有望在新的时代再次出现。


参考文献:


①选自《盐铁论.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