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答非所问”现象浅析中班幼儿语言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8
/ 2

从“答非所问”现象浅析中班幼儿语言能力

韩阿娣

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江苏省 224005

摘要 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小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这一阶段许多孩子往往会答非所问,并且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扩散话题。从而使教学往往不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深入。文章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透过实际案例的剖析,并以中班幼儿语言发展规律为依据,对中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培养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答非所问 中班幼儿 语言能力

语言是幼儿社会化和个体思维的统一体,作为抽象思维德承担者,是个体与社会沟通的纽带。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语言始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推进器。两岁前,以省略音、替代音和重叠音为语言发展主要特征的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更多地依靠动作和表情进行交流,并通过动作和触摸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认知,语言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两至三周岁的幼儿在词语和句子的使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儿童发育生长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是非重要低位的疑问句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多,为幼儿同他人之间的相互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大帮助。语言在幼儿社会交往过程中也逐渐替代动作和表情成为主要交流载体。但此时的幼儿常常会在语言交流中使用接尾策略和重复问题的策略。如,老师问“今天谁送你来的?”幼儿会回答“来的。”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 幼儿:“你叫什么名字”等等。这种策略的使用是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的体现。

三岁起随着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幼儿使用语言交流日益增多,并逐渐由喜欢和成人交流向喜欢与同伴交流过渡。并在五至六岁时,通过寻找语言共性和相互模仿初步形成自己的“朋友”意识。

和小班相比,中班幼儿使用语言进行交往能力较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喜欢主动通过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并且喜欢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这一阶段许多孩子往往会答非所问,并且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扩散问题和话题。从而使教学往往不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深入。

案例:

一节认读课上,老师问:“小朋友看图上有什么啊?”

小A:“房子”

小B:“风车”(按老师的思维进行)

小C:“我在我外婆家的乡下也见过风车的”(由风车展开讨论,偏离了教师的计划)

其他幼儿也跟着起哄“我和……在……地方也见过的”

老师:“好!停”(命令停止讨论)“风车是怎样转的啊?”(老师急于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

小D:“是用嘴巴吹得”

小E:“是有电的”(认读“风”字,还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

小F:“老师你还没有叫到我呢!”(老师关注)

老师:“那你来说说吧。”

小F:风车转起来可以发电的(又偏离了老师的要求)

老师:“有些风车是可以发电的。那么风车是靠什么转起来呢?”(在次重复问题)

小G:是风吹得。 (满足了老师的回答)

分析:

一、集体教学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因为时间等原因,往往需要老师抓住一个重点,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而给予幼儿完全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对有限。

二、幼儿倾听习惯和理解能力对幼儿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班幼儿重复问题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分清问题和回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相对有了更多的针对性和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表达的同时,只顾自我的展现,对于其他幼儿的意见倾听相对欠缺,或倾听时,在对别人意见还没有完全理解的的情况下就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幼儿思维发展对幼儿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紧密相连,语言是思维的具体体现,思维是语言的重要来源。思维混乱的人在语言表达上也相对混乱。因此,幼儿在发育过程中,个别幼儿思维滞后于语言表达的发展,因此在听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听清或理解教师的问题,而只关注到了个别自己感兴趣的词语而进行回答。

1.在一日生活中注重个性化谈话。

幼儿园集体教学不是教育的全部,幼儿教育应以幼儿生活细节为素材,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此从幼儿来园的问候,到幼儿吃饭等生活细节,再到幼儿离园的最后一刻都可以成为个性化谈话的重要时机。

2.在集体活动中为幼儿创造丰富的语言交流机会。

陶行知先生认为“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在以幼儿个别化、差异化教育为主的基础上,集体教学应进一步以幼儿的自主参与和探索为主,为幼儿创造丰富自由的语言交流机会。

五、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理论为指导,加强幼儿倾听习惯培养。

语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工具,因此语言交往习惯的学习和培养应在社会性行为中进行,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1.让孩子听分辨声音的强弱和远近等联系孩子的听力能力,和听的过程中的注意力。

游戏a:通过倾听音乐中各种动物的声音并进行辨别,培养幼儿的倾听注意力和对声音音色的理解。

游戏 B:老师轻轻说出小朋友的名称,幼儿猜老师说的是谁。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倾听注意力,通过对老师口型的辨别,提高幼儿表达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清晰度。

游戏C:老师说出幼儿的特征,如:胖胖的脸、长长的头发等,幼儿猜老师说的是谁。通过游戏一方面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同时增强同伴之间的感情。

2.通过让幼儿重复问题培养幼儿倾听的完整性和对别人表达得理解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不要急于让幼儿回答或同伴交流的同时不要让幼儿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让幼儿对别人的问题或观点进行重复后再说出自己的观点。如游戏“我是复读机”:老师说什么幼儿跟着说什么,如果幼儿说的和老师说的不一样就为输。

3.加强家园沟通,为幼儿语言交往行为创造有利环境。

家庭是幼儿成长和学习的主要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因此在幼儿语言交往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老师迎合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让家长在家的时候注重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倾听理解能力。

六、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任何观点的表达都需要有成熟的思考或实践的证明。因此在幼儿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应该培养幼儿在通过亲身实践或有成熟的思考后再进行。

1.注重幼儿默语的培养。

默语是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与思维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语言方式。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中要先培养幼儿的默语能力即在回答前先进性默语思考,再进行回答,回答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理由和思考说明清楚。

3.通过角色扮演等在实践中提高幼儿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

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在是实践中获得,因此在班级区域活动、角色扮演等游戏中,除了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可以对幼儿语言交往习惯进行积极引导。

总之,幼儿语言交往习惯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可以让幼儿在交往中进行有效的相互学习,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合作能力、健康的社会性情感等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充分利用幼儿的生活、家庭社会等教育因素,在教、学、做合一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语言倾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交往习惯,为幼儿完全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2.《默语与儿童智慧的发展——基于内部语言发展策略的思考》 史爱华 《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3.《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David R. Shaffer 著 邹泓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韩阿娣 出生年月:1982.03性别:女籍贯:江苏省盐城市 学历:本科

职称:小教一级单位名称:盐城市六一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