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假”为“真”:学前游戏教育的新形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变“假”为“真”:学前游戏教育的新形态研究

陈高凤

柯桥中心幼儿园 312030

摘要:在通常情况下,小朋友能够通过游戏的形式,来阐述自身的想法、流露自身的情绪情感、展现自身的能力。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师需要对幼儿的游戏内容做到更加深刻和广泛的了解,并且适当的进行指导支持,从而利用游戏的机会,推进幼儿的发展。然而就现实情况而言,许多教师在开展学前游戏教育的过程中,难以给予幼儿足够的游戏空间,假的游戏教育甚嚣尘上,这对幼儿的发展十分不利,本文探讨学前假游戏的几点表现,本着科学的态度,探索真游戏的开拓途径。

关键词:幼儿;真假游戏;发展;教师

一、引言

真游戏对幼儿社会观念的初步养成、个人认知的进步以及语言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学前的游戏教育层面,倘若教师能够适当地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在幼儿真游戏的概念中,自主选择是幼儿真游戏进行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比如在幼儿玩积木游戏的过程中,倘若积木的总类和最后拼接的形状是幼儿自己选择的,那才能称之为真游戏,但倘若是老师安排的,那就不能称之为游戏,充其量只是老师安排的活动。在真游戏的概念中,幼儿游戏有自发性、自主性和自由的特征,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一下几类情况:游戏本身是以幼儿为主体展开的动机性的行为,是幼儿自行选择游戏种类的活动,在对相关游戏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也拜托了依据手段和目的形式来考虑问题的束缚。这些特征是否能够体现,对真游戏的开展质量能否保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此,结合众多相关的实践过程中,浅谈自主性游戏过程中时常遇到的问题和策略。

二、学前游戏教育“假”的缘由
(一)布局假——游戏的开展方式据教师而定,未能尊重幼儿意愿

所谓真游戏,其意义就是能够让幼儿有权利并且在其过程中发挥游戏潜能,在真游戏过程中,幼儿的选择权利应当得到幼师充分的尊重,然而在实际的真游戏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却本末倒置,忽视了游戏本身应当具备的真实特征,而是直接生硬地将幼儿依据发展水平和节省时间的目的,将幼儿分配到不同的活动趋于,这就造成了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积极性被大大削减,部分小朋友只是呆在自己的区域内,没有兴趣和大家一起游戏。
(二)评价假——教师的点评方式较为单一,讲评内容缺乏深度

在通常情况下,部分教师没有发挥教师在儿童游戏教育过程中评价的积极作用,知识采用简单的思路对游戏的运作不同内容进行评价,老师通常的评价方法包含以下几类情况:一是,部分教师过于绝对,评价是非,只是给某些幼儿的行为下结论,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孩子的行为不是对的就是错的;而是,部分老师喜欢归纳总结,其实在游戏结束之后进行总结本身没有错,但部分老师将自己的在相关游戏推进的不同结点的责任忽略掉,仅仅在游戏的最后进行面面俱到的总结,这就缺失了同小朋友进行情感交流和行为佐证的机会。三是,部分老师在幼儿进行游戏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够换位思考,仅仅依靠成人的思维,告诉幼儿应当怎么样做,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枯燥,缺乏一定的深度,让游戏十分假。
三、学前游戏教育“真”的途径
(一)变 “单一模式”为“多元整合”

游戏元素的多元整合是真游戏的不二法门。为了增加幼儿游戏的格局的进一步开拓,打破原有的各类游戏孤立进行的思路,让游戏的领域不再如同从前那么鲜明,不再过于强调游戏应当在室内还是应当在室外进行,教师应当尝试打破游戏区域的接线,让游戏的元素能够进行多元整合,让游戏的空间由静态变成动态,教师也可以采取变换游戏位置的方式,刺激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新鲜感,激发幼儿继续游戏的情绪情感,从而让幼儿的游戏体验得到提升,以促进游戏教育的真实发生。
(二)变“思维定式”为“自主创新” 
1玩什么由孩子说了算

在真游戏的范畴,游戏的意义应当更大程度的体现在游戏在孩子们主体中的自发性以及对孩子的影响效果的呈现上,玩什么让孩子来决定,他们可以自发地寻找游戏伙伴,也可以自发地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成长。比如“打战”游戏就是因为幼儿的自发性所形成,其本身就是少数人参与的游戏,后来变成了集体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较为享受打战、追逐和躲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这样的真游戏中体会快乐,并获得了自身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成长。

2想怎么玩孩子自己决定

在以前,幼儿教师总是对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干涉,总是喜欢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叮咛,希望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内容的正确性,总是告诉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惯性,在游戏的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问老师:“老师,这个游戏怎么玩?”、?老师,这个游戏我不会玩呀!”等等,其实这样的话说明这些孩子的思维被老师的思维捆绑住了。真的游戏教育的进行策略,应当是让老师担当材料提供者的角色,仅仅提供游戏内容的大致讲解、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基本材料的协助,让游戏能够真正为孩子推动,从而让真游戏体现生活化和情景化以及真正的自主化。比如在木条和轮胎的组合就成了滑滑梯、迷宫、独木桥。软垫和跨栏就能够组合变成帐篷、椅子、盾牌、小房子 起跑器等等,这些基础材料往往由老师提供,但幼儿游戏的真实性应当保证,这也要从游戏的自主空间上下功夫,当幼儿能够获得真实的、充分的游戏选择的时候,孩子往往能够真正在自由的氛围下进行游戏和创造。

  1. 总结

本文本着科学的游戏教育的态度,依托于实际情况,充分探讨学前真假游戏的现实情况,分析当前学前游戏教育假的缘由,并从多个方面探讨学前真的游戏的推进策略。以此希望能够为学前教育领域的其他教师带来一些游戏教育的灵感。
参考文献

[1]王立刚.真假之间:学校教育与游戏的世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07):3-7.

[2]季小英,《自主性环境创设与引导》[M],学前教育研究 No.10,2008

[3]吴  丽  游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J ] (基础教育),200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