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太空一日》课堂实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3

七(下)语文《太空一日》课堂实录

聂小平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中学

师:同学们,下午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七年级语文上联播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2页,因为早读时间各班都有预读,我们就直接上课。

课文题目是《太空一日》,我们就从题目四个字入手学习。同学们,“太空一日”是什么短语呢?

生:偏正短语。

师:对,偏正短语。

那么,可否将“太空”一词换成“天空”呢?大家思考一下。

生1……

生2:不可以。“天空”是指大气层以内的空间,“太空”是指大气层以外的虚空区域,极高的天空。

师:对,不可以换。“天空”和“太空”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汉语言里,英语单词“sky”和“space”也是这两个概念。“太空”更贴切。

那么,“一日”,在题目中是确数还是约数呢?

生:约数。

师:何以见得?

生:从课文内容知道,杨利伟从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起飞,到16日6时23分(也有资料说是28分)回到地面,大约是21个小时,所以“一日”是约数,并没有满满24个小时。

师:对。

《太空一日》的作者杨利伟,也是本次神舟五号飞船的唯一宇航员,这篇文章选自他的自传《天地九重》,所以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

(出示幻灯片)杨利伟:1965年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共党员,航天英雄,国家特级宇航员。

师:为了这不到“一日”的飞天21个小时,杨利伟从优秀飞行员中被选拔出来后,从1998年到2003年,又刻苦训练了六年时间。

杨利伟是我国飞入太空第一人,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飞入太空第一人吗?

生1:……

生2:不知道。

生3:苏联的尤里•加加林。

师:对!知道的同学很不错啊。1961年4月12日上午9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绕地球一周,历时一小时48分,于上午10时55分安全返回,完成了人类首次载人宇宙飞行的壮举,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开启了人类的太空之旅。加加林的名字立刻在全球家喻户晓,他既是“苏联英雄”,也是人类英雄。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先生,之前写了一部著名中篇小说《人生》,里面的男主人公叫“高加林”,怎么样,听起来,跟航天英雄加加林的名字有点雷同吧?据说,就是因为路遥先生对加加林的敬仰,所以这样给自己的主人公赋名。

好了,介绍完了题目和作者的相关资料。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还要求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要对太空探索孜孜以求呢?

生1:……

生2:真没想过。

生3:了解宇宙,探索生命起源。

生4:未来移民到其他星球。

生5:提升国家实力,也是国家的面子工程。

师:对。还有,航天科技,看似跟同学们很远,其实不然,大家有吃过方便面、戴过太阳镜、穿过尿不湿吗?方便面里调料包里面的脱水蔬菜,最开始,就是为了让宇航员进入太空能吃蔬菜而研发的;太阳镜,是为了保护宇航员的眼睛和视力而研发的;尿不湿,是因为宇航员在太空无法“方便”而研发的,等等,这些,都是先航天,后民用,“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以说,“航天科技,是引领生活的旗帜。”没有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就没有人造地球卫星,就没有互联网、手机、导航等技术。我们今天也上不了网课。

航天专家说:发展航天科技,最终目的是让它走进千家万户,服务百姓。

所以说,同学们要认真学习课文哦,不要认为太空探索,跟我们没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浏览课文,理清结构。本文有四个小标题,(出示幻灯片):

一、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二、我看到了什么(太空所见)

三、神秘的敲击声(太空所闻)

四、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返回阶段)

师: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行文,又有小标题,结构明了。

(出示幻灯片):太空一日,充满了紧张和意外。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师:尽量按照课文的顺序找,为了回答方便,请同学们给每部分内容段落标上序号。

生:第一次意外,在第一部分的8、9段,杨利伟遇到了“新的振动叠加”,“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他的心理活动是“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但“头脑还非常清醒”。

师:对。第一次意外很可怕,同学们如果不能共情的话,就想想大热天,体育老师让你长跑两千米下来的感觉。虽然不能跟航天意外相比,但也能稍稍感受一点点作者的痛苦。

那,杨利伟遇到的第二次意外呢?提醒一下,第二部分飞行还比较平稳,请同学们往第三部分找找看。

生:第二次意外,在第三部分2段到4段,产生“本末倒置”错觉,“可能诱发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在地面时没人提到这种情况”。他的心理活动是“只能完全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

师:对,这第二次意外,作者经过“几十分钟的适应后,终于调整过来”,也算是有惊无险。

那,第三次意外呢?

生:第三次意外,在第三部分的6到7段,就是在太空舱里听到敲击声。杨利伟的心理活动是“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边听边看,未能发现什么”。

师:对,那么第三次意外,到底是什么声音呢?杨利伟回到地面听模拟的声音“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到他写传记时“也没有确认”。

老师也查找了一下资料,专家们经过十七年的研究考证:原来太空舱里听到的敲击声,是由于太空里的压力与地球大气压力截然不同,在压力不同的条件下,太空舱内部会因此发生剧烈的颤动,就像有人在敲打门窗一样。

同学们能理解吗?原来并不是什么外星人或什么妖魔敲击太空舱哦!

同学们,我们继续找吧,第四部分“返回阶段”,航天专家们都认为,神舟飞船在返回途中会更困难,更危险!这颇有点像杨万里的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里说的“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那种意境哈,上山容易下山难,起飞容易返回难!

这样说来,杨利伟在返回途中遇到意外还真不意外,请同学们找找看。

生:第四次意外,在第四部分10到12段,“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他的心理活动是“紧张”“完了”,再仔细观察,发现“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冷静判断“可能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师:对。第四次意外,杨利伟通过冷静观察和判断,认为没事,果然没事。那,归途中,他还有没有遇到意外呢?

生:有。第五次意外,在第四部分18段到20段,“距离地面十公里,飞船抛出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剧烈的动作”,响声高达“164分贝”,“被狠狠地一拽”,“对身体的冲击力也非常厉害”,他认为“这段过程”“最折磨人”。

师:对。同学们,你们有知道我们平时正常说话、听力声音是多少分贝吗?大约20分贝,80分贝以上就是极重度听力下降,估计就是聋子吧,而杨利伟此时遭遇到的是“164分贝”,难怪他觉得“最折磨人”。

同学们,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游”,充满了紧张和意外,但他逐一克服、战胜,可以看出我们的宇航员杨利伟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生:沉着、稳重、坚韧、心理素质好,敢于挑战,不怕牺牲,敢于牺牲。

师::对,我们也要学习他的这些好品质哦。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请在文中找找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出示幻灯片)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每一部分找一处吧!

生:第一部分12段“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详细描述”可以看出杨利伟的“严谨”。

师::可以。但是,前面还有一句话,更能体现他的严谨,往上找找。

生:“那种共振持续26秒”。

师:对。他在身体极端痛苦的情况下,用准确的数字记录不适的时间,严谨、坚韧。就像我们有的同学,虽然肚子疼,但还是要把作业做完。

继续找,看看第二部分。

生:第二部分1段“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

师:这句?不是吧,地球半径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高度不是杨利伟测量的哈。继续往下找,所有同学,注意一起活动,一起找哦!

生:第7段杨利伟说他“没有看到长城”。

师:对。以前一直流行一种说法,就是宇航员在太空里能看到地球唯一的单体建筑,就是长城。杨利伟这次进入太空,特意留心,反复寻找,但“没有结果”,这正体现了他作为宇航员的严谨和客观!长城虽然长,毕竟只有十米宽,这就好比从百里之外看一根头发丝,怎么能看得到呢?!

继续看第三部分,再找吧。

生:第三部分的第9段,“回到地面,技术人员用各种办法模拟”,他听到“不是当时的声音,不能签字”,“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这几句话体现了杨利伟作为宇航员的求实和严谨!

师::找得好,说得好。请同学们一起看到第四部分,再找一处吧!

生:第四部分第17段,“我坐在那里,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这几句体现了杨利伟的操作严谨。

师::对。除了上面同学们找的几例,本文能体现宇航员严谨的句子,还有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再举例。同学们要学习航天员严谨、求实、科学的态度哦。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我想编者引用此文,也有引导同学们为国家、为民族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用意,也有启蒙大家了解航天科技、将来推动航天科技的用意。

如果你想将来成为飞行员、宇航员的话,那么从现在起,好好锻炼身体,保护视力,国家每年都有从初三、高三招生的招飞政策,好好努力吧!招飞要求挺高的哈,身体要求无瑕疵,瘢痕也不能有;文化成绩的话,中考、高考需要达到重点高中线或过省一本线。

如果你想将来致力于航天科技研发,可以关注航空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想上这些名校,努力吧!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辛苦了,下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