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1

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唐群英

渠县人民医院 四川 达州 635200



疼痛是一种身体的反馈机制,对于人体极为重要。疼痛的机制较为复杂,与心理和生理均有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营销,可以说疼痛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生理体征,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认知。手术后出现疼痛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其多表现为较强的急性疼痛,是一种机体对手术创伤的直接反映,手术后的疼痛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是极为剧烈,对于患者的精神打击较大,可以引发一些了生理及心理的发育,进而影响患者身体功能的正常,甚至引发并发症,严重时造成死亡。对于手术后疼痛的护理极为关键,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工作。本文对此进行介绍。

一、手术后疼痛原因

手术后的疼痛极为常见,多是身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疼痛的程度与手术的部分有关,疼痛的程度、类型以及范围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稳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极为重要。总体来说在成患者手术后疼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部位的伤口是引起疼痛的直接原因。术后疼痛的程度与病情、病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有关。

2、体位影响疼痛术后患者由于麻醉后去枕平卧,加上常规静脉输液,留置尿管,不动、不翻身呈固定仰卧位,使疼痛加重。

3、精神因素影响疼痛有的患者担心手术会影响以后的身体健康;患肿瘤者,则怀疑自己是否患有恶性肿瘤;有的担心日后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关系等等,紧张多虑的情绪导致复杂的心理变化,因此加重了疼痛。

4、其它影响因素如受术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态度等,均会影响疼痛的程度、范围及持续时间。

二、手术后疼痛的控制

药物治疗倡导预防性用药,预防用药所需的剂量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得多,镇痛效果好。所以告诉患者如有疼痛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由于部分患者知识缺乏,不能确切的表达疼痛。因此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表达疼痛的部位和强弱,疼痛的性质以及疼痛加重和减轻的因素。

四、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的原理是激发机体产生释放内源性吗啡类物质,因此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术后病人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不愿说话、不愿活。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康复。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此外,请家人配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术后病人需要家人理解,应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使其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1. 一般护理

(1)麻醉清醒后就开始疼痛,此时需要全面观察判断原因。呼吸,血压,脉搏均无异常时,一般考虑为切口疼痛,应适当给予镇痛剂。疼痛剧烈时可根据病人全身状态增加药量。

(2)术后2—3日内,病人最大的疼痛是因咳痰震动而引起的切口疼痛。特别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更明显。尽量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自主排痰,并给予协助叩击胸背部,给予加温,加湿及雾化吸入,有效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

(3)术后3—4日内切口疼痛较前减轻。肠蠕动恢复时,肠管内气体储留,病人感到腹胀及腹部牵拉痛。这是不需要使用镇痛剂,可帮助病人下床活动或舒适卧位,使肠蠕动恢复,促进排气,减轻疼痛。

(4)术后4日内切口疼痛应注意观察病情。如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均可引起疼痛。此时应对症治疗,病症治愈后疼痛即消失。术后疼痛不止是切口疼痛,强迫体位,肢体制动,各种导管的留置与腹胀等也能引起疼痛。术后帮助患者摆好舒适体位,给患者讲解术后所带引流管的用途。按照不同的手术时间允许术后及早给予舒适利于缓解疼痛的不同体位,如半卧位等。病情允许可及早下床活动,疼痛一般在麻醉清醒后2-6小时最强烈,24-72小时逐渐减轻,患者若持续疼痛,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5)应用镇痛药的护理注意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因人而异,所以给药时应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各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观察。

3.分散注意力

疼痛的感知需要注意力的参与,而个体的注意力容量是有限的,若能分散个体对有害刺激的注意,增加对愉悦刺激的关注,可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减少疼痛[3]。在临床护理中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已广泛应用,如观看视频、抛硬币、数数、吹泡泡、触摸或抚触等,也可拿给患者一束鲜花,或向患者介绍一本新书,甚至是病室内芳香气味都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结语

疼痛是手术后常见的症状,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临床证实患者疼痛再加上紧张、恐慌和焦虑,会加剧疼痛的程度,而疼痛的加剧又反过来影响情绪,可形成恶性循环。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热情地对患者进行疼痛健康宣教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