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管理理念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基于健康管理理念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探究

熊燕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 上海 200060

摘要: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实践的重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内容,以养生保健理论为指导,予以个体化全面调养,促使保健对象达到预期效果,通过这些目的让人们少得病,对目前医药改革探索新的预防保健服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现代医学健康管理理念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旨在基于健康管理理念上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参考。

  1. 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发展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对生命质量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健康管理理念已成为人们当下重点关注的课程。由于我国对该理念处于起步阶段,仅提供健康体检、健康指导教育等[2]。无法建立一体化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不完善;人才匮乏;服务项目与需求有较大差距;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准入不够健全。因此,通过规范服务平台、服务流程、文化宣传、技术培训及健全治未病服务体系,促使服务覆盖率提升,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使人群得到更优良的医疗服务,正是这一优势,让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得到极大空间的发挥。

  1. 问题确立

在建设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若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无法建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使得有需求的人群无法享受到规范、优质的服务,促使人们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失去信心,不利于中医药预防保健进一步开展。

  1. 目的

一是通过基于健康管理理念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探究,予以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进行对比分析。二是为了对保健人群需求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对中医药医护工作人员服务的极大程度发挥,从而做到更为优质的服务方案。

  1. 解决方法及执行过程

4.1建立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药保健服务体系

以中医药为基础,建立中医治未病的服务体系,突显出中医药的简便、低廉等特点,同时更能显示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论。

4.2建立健康管理信息采集

采取中医体质辨识、证素辨识等体检信息及时反馈;另外,对来诊者登记造册,通过这些数据统计分析健康状态信息,便于管理和随访。

4.3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通过规范预防保健服务流程,加强各项规则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职责、诊疗方案、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优化各区域的布局,使得就诊流程便捷,积极推进构建市、县、乡三级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紧密协作,便于各级需求人群均能得到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3]

4.4加强中医诊疗设备及技术

加强与有关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建设信息监测网络和系统协作平台,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如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在此基础上,配备中医现代化设备。

4.5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传播

加强对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以治未病理念加大力度宣传预防保健知识的科普,定期开展讲座向广大人群推广,以此引起人们对健康、预防保健的关注。

4.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及技术培养

培养一批以治未病为核心服务的健康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逐步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

  1. 效果评价

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信息监控网络,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信息管理,丰富了中医预防保健的文化传播内容,且具有适用性、科学性,同时使得服务人群覆盖率得到提升。

  1. 结论

健康管理思想在我国《皇帝内经》中有记载,而《难经》更是拓展了治未病的概念[4],强调中医根据四时变化及个人体质变化,予以提供调理、养生的建议,能够达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同时中医药具备简便、药物廉价等特点,均可达到健康管理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对健康质量的要求,以往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均需完善、提高[5]

本文通过对以往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予以相应的管理改善,即加强健康管理信息采集、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中医诊疗设备及技术、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传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及技术培养等措施,有效提升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信息管理、减少人才流失率,促使服务覆盖率得到提升[6]

曾伟等人[7]研究报告中认为通过分析当前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市、县、乡三级协作、构建治未病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符合体系的优势,也便于改善民众就医体验。同样刘继洪等人[8]研究报告表明,通过构建治未病的健康服务体系,可延长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彰显出中医药的传统特色,同时利于减轻国家财政和医疗保障的压力,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中医药预防保健事业通过引进人才、技术研发、预防保健教育宣教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利于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得到更优质的建设及推行。


参考文献:

  1. 方锐.杨勇.任建萍等.“中西医并重”视觉下“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对比及融合研究[J].中医药现代化,2018,11(20):1929-1935.

  2. 童元元.赖南沙.张华敏等.北京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显著调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4):492-493.

  3. 张云辉.何静.李美婧等.中医药政策视角下各地区中医类医院卫生资源发展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1):47-50.

  4. 宋泽民.李辉.提升县级中医医院中医服务能力方法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3):350-352.

  5. 俞沽.林雪娟.杨雪梅等.中医健康管理平台架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82-2584.

  6. 赵阳.胡艳敏.李宗友等.“十二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能力统计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4):587-589.

  7. 曾伟.黄庆华.李洪波等.广西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构建初步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4(24):15-18.

  8. 刘继洪.黄志庆.徐光镇等.中医“治未病”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现代医院,2020,1(2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