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实现儿童德行的自觉成长----以《维护集体荣誉》一课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3

回归 生活 实现 儿童德行的自觉 成长 ----以《维护集体荣誉》一课教材 的使用和开发为例

许红杰

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摘要】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中,打通回归儿童生活的路径,根植于儿童的日常活动和经历,尊重儿童的生命体验,通过课前研究调查、课始场景激活、课中巧设活动、课后有机拓展,给儿童创造身临其境的生命在场,耳闻目染的道德浸润,平等开放的师生交流,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将学会自我评价,自我体察,自我规范,达成自然而然德行自我成长。

【关键词】生活 教材开发 德行 自觉成长

德行即道德品行,丁福宝《佛学大辞典》解释为:所成之善谓为德,能成之道谓为行法也,即功德与行法也,又具足功德之行法也。德行包含了一个人对人对世界的态度和行事处事的准则。道德与法制教材将德育与法治教育相互融合、相互启发、相互渗透,意在促使儿童获得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学科素养的发展。[1]道德素养指向儿童对人对世界的态度,法治素养指向儿童行事处事的准则,由此看来,法治教育的渗透是儿童成长的必要补充,道德与法制教育是儿童实现德行自发成长的通道,而促进儿童德行成长则是实施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最终目标。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了绘本介入、图多文精、活动拓展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在凸显儿童化设计主旨的同时,力图准确地还原儿童生活的第一现场。同时,课程紧紧围绕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儿童生活场域搭建总体框架,再次强调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实施理念。然而,在教材落地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科认识的不足和对教材解读的偏差,致使很多课堂出现了读绘本讲道理、看图说是非、照本宣科走过场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讲,绘本是读别人的故事,插图是看他人的世界,活动是集体的戏耍,道理是老师讲的,唯独没有儿童自己的生命在场。没有真情实感的体验如隔靴搔痒,脱离生活实践的教育亦如风过耳边,即时性的明理无法实现课堂以外的行为指导,教育路径偏离了,教育目标便无法“回家”。基于此状,我们把还原儿童生活场域作为实施道德与法制教学的重要策略,帮助教师正确解读教材,运用教材,促使儿童实现德行的自我成长。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样态解析

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儿童德行的成长,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它是儿童在现实生活经历中,激发的真实感受,引发的深度思考,促生的道德自省,是儿童自主感知、自我规范、自我成长的过程。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打通回归儿童生活的路径,需要根植于儿童的日常活动和经历,尊重儿童的生命体验。教材虽然提供了大量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事件、共性活动、共有场所的图片,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生活却有各具特点,从这一点上来看,教材只是为教师教学设计提供的参考,是为教学展开准备的丰富素材。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真实生活现状进行适当取舍、合理安排,更要进行必要开发和补充。回归儿童生活的道德与法制课堂应具备以下特质:

1、教学的设计凸显儿童生活场域为基础,紧紧围绕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和当下的生命状态展开,教学的过程充分关照儿童真实的内心体验和即将引发的影响,教育的目标指向儿童的德行成长和生命的成全。

2、教师是教材的解读者和二度开发者,他是儿童回归真实生活的引领者,是儿童立场的守护者,是共同成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3、学生是课堂的首席,他们将直面自己的生活,看到熟悉的身影,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讨论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是身临其境的生命在场、耳闻目染的道德浸润、是平等开放的师生交流,儿童在此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体察,从而引发道德自省,实现自然而然地“向上生长”。

4、回归儿童生活的课堂是儿童的学科生活、现实生活、精神生活交相辉映的场域,这样的课堂是开放包容的,是灵活生动的,是提升师生互相影响相互成全的生命场。

二、回归生活的课堂策略

教育原本就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打破教师、学生、学科三维生活之间的壁垒,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如果对儿童的世界充满热爱,对儿童的未来满怀期待,他们会主动靠近儿童的生活,去聆听儿童的声音,去解读儿童生命存在的意义,去发现教材与儿童生活的链接。这样,才有可能用好教材,搭好框架,上好课。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能够不知不觉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奥秘,洞察生活的智慧,总结生活的法则,教育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儿童的自我成长才有可能蓬勃向上,教育生活便彰显出了应有的意义。

  1. 课前研究调查,厚实生活储备

回归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前的研究和调查是成功的一半。

课前研究是对课题的深度解读,课题是教学的中心词,是教学开展的主线。初读课题,锁定该课所涉及儿童生活场域范围。再读课题,进行课程内涵、课程设置意义和教学目标的解析。以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1课《维护集体荣誉》为例,初始课题,我们不难发现该课内容是学生学校生活的范畴,进一步探究,众鸟栖息同一棵树为集,很多人生活在一起亦为集,而体,则指身体。联系在一起,集体便可以理解为很多人生活在一起,每个人在相应的位置都发挥重要的作用。儿童生活的班级是集体,学校是集体,平时的社团也是集体,家庭也是一个集体,由此看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集体,集体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了集体的内涵,《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目标也就脱颖而出:认识集体的重要性,积极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与此同时,与集体有关的重要事件、难忘时刻便是回归儿童生活场景的嫁接点。

课前研究还包括对教学材料整体解析。首先是教学板块的研究,该课是以融入集体→关心集体→珍惜集体荣誉为基本板块,在关心集体荣誉板块中安排了“制定班级公约”实践活动。教材编排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集体而后关心维护集体,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融入集体板块之前,缺少了对集体正确的认识。为了进一步了解儿童与学校生活场域的整体编排体系,笔者又对一二年级相关内容进行了纵向对比,从一年级的‘我爱学校、’‘学校生活真快乐’到二年级的 ‘我是学习小主人’和‘我的班级我的家’,都渗透了融入集体的理念,但学生对集体的认识依然停留在片面和模糊的境地。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出发,笔者对该课教材进行了重新梳理:集体在身边(认识集体)→集体有魔力(融入集体)→集体力量大(维护集体)→集体共成长(成就集体和自己)→实践活动(制定公约),原有教材设计是纲,各年级相应内容是本,而打通内部联系,在尊重儿童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校次进行开发和再设计是实现回归儿童生活的关键策略。

课前调查则指向儿童的实际生活现场。开展问卷调查、谈话了解、资料收集等活动,为教学储备精准素材,为儿童真实的生活带进课堂铺平道路。围绕“集体”这一话题笔者设计了三个问卷内容:小学三年里,你最难忘的活动有哪些?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你们班取得了哪些荣誉?问卷收回后,进行了数据的初步统计,把超过学生半数的事件和取得的集体荣誉一一记录下来。再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收集班级运动会、社会实践、比赛颁奖等活动照片和视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走进了儿童真实生活的现场,掌握了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集体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一举三得,收获颇丰。

2、课始场景激活,实现角色代入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只《维护集体荣誉》一课,就采用了26幅插图,几乎涵盖了儿童集体生活的方方面。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每幅图都让学生看懂、弄明白,没有两节课的时间恐怕是完不成的,不但无法落实教学目标,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大胆舍取教材,有效整理信息,让以学习者自己或熟悉的形象以画面主人公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中,自主参与的热情将被瞬间激活,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以第一人称“我”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真情实感自然流淌之际便是教育的开始之时。

课堂上,为帮助儿童感知身边的集体,笔者设计了《小水珠的旅行》动漫作为导入,孩子们很快就被带入了故事情节之中,为了解救即将干涸的小水珠,他们煞费苦心,想尽了办法。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绘本故事,导入课题,引发思考。然后从广义理解集体的外涵,再到通过集体二字的金文原型,具体的分析什么是集体,认知逐步清晰。使学生深刻明白人的生活离不开集体。

课堂教学的第二部分实现了儿童生活的精准落地。笔者根据课前问卷情况,选取了社会实践活动、同伴互助、老师关心和比赛领奖的四组照片,勾勒出儿童真实生活,孩子们跟随着每组照片,以“我”的身份回到了生活现场,透过快乐的照片、温暖的文字、丰硕的成果,他们在集体带给自己的快乐、温暖与自豪中融入了集体大家庭,激发了集体归属感、责任意识。此环节,在回归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充分关注了儿童的内心体验,是师生生活的交融,是集体情谊的萌生,是精神生活的温暖相拥。

3、课中巧设活动,引发道德自省

现代家庭结构的教养方式,使得很多儿童遇到事情都习惯于把问题归纳到别人身上,不小心踩了其他同学的脚,他们会说:“是他挡了我的路。”没带学习用品,他们会说:“妈妈忘记帮我装在书包里了。”典型的“外归因”习惯让,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浮于表面,难达机理。借助集体教育的契机,笔者设计了“集体力量大”的游戏体验,具体环节如下:

(1)读规则,确定集体共同目标:在4分钟内把一张小小的A4纸变成一个圆。

(2)游戏体验,教师相机抓拍尽心尽责的学生。

(3)分组采访,使学生逐步明白集体活动要有共同的目标,分工合作,努力做好自己。知道即使失败,也会有收获。

(4)生活链接,加深体验。说说田径运动会,进一步理解分工合作、做好自己就是对集体的关心,是在维护集体的荣誉。

(5))想想集体中还有哪些活动也需要群策群力?

(6)辨析明理,确立“补位”意识。(足球比赛,小军被教练指定为替补队员,他很不开心。)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的设计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更要体现儿童生活的意义,该环节,通过集体体验、链接生活、辨析明理的形式,推动感悟逐层加深,让学生懂得树立共同目标、分工合作、努力做好自己就是在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学生在总结游戏获胜经验时,学会了欣赏别人的长处,在交流失败教训的时候,懂得了自我反省,集体责任感、补位意识和担当精神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得以孕育成长。为了巩固已有的体验成果,我又设计了集体共成长的教学环节:为优秀的“他”点赞,为明天的“我”加油。本环节是知、情、意、行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为优秀的他点赞”来树立榜样,用“为明天的我加油,”来明确行动目标,在关心、维护集体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

  1. 课后有机拓展,达成自发成长

狭窄的课堂长不出高大的人格,长不出一个完整的学生,更长不出优秀的教师。[2]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在课堂中还原儿童生活的现场,但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结出的“硕果”终将会被广阔社会的大环境消磨殆尽,因此,放开手脚,把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交给学生,把更灵动的探索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不断汲取生存智慧,巩固原有认知,真正实现长足的自我成长。这是师者的智慧,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道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面都设计了单元体验活动,让儿童有机会回归家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笔者把制定班级公约,共同维护集体荣誉作为本课的实践拓展内容。首先,通过全班大讨论,把集体生活分为课堂、活动、就餐、仪式、考试、竞赛等方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观察团,认领主题,展开为期一周的寻访活动,记录在该项集体生活中不和谐的身影,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出台本组所有成员一致赞成的集体生活准则。最后,在下次的道德与法制课堂上汇报实践结果,通过全班讨论,逐项确定本班的班级公约。以儿童的视角发现问题,以儿童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共同制定的集体行事准则才最具针对性,最具约束力。在实践中,儿童的观察、探究、思考、表达、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教材的更新,是教育理念的传承、完善和提升。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则是吸纳、挑战和再成长。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让我们牵着儿童的手,走出锁屏世界,走出固定的教室,回归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闻花香,听鸟鸣,增长智慧,涵养德行。那样,童年便能开出一朵一朵美丽的牵牛花。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所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名教育出版社。2016.8-16

  2. 陆平.完善学科生活:成全丰富完整的人[J]江苏教育2019.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