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非遗”融入大创项目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大思政视野下“非遗”融入大创项目路径探索

姚瑶

云南经济管理 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 06

摘要:2014年起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开始探索思政教育改革,上海率先改革形成“上海经验”。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行,各大高校掀起了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课程改革和探索之路。但思政改革的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为谁培养?究竟如何落实到专业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尺度如何拿捏?如何做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而不偏废?如何从整体上对“课程思政”改革进行设计?都需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摸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双创教育;非遗

引言

大思政是从全局角度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认识,从实质上培养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明确社会主义发展观、确定专业学习方向与职业发展目标的“总的方法”。在大思政内涵研究层面,我国学者及专家不断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校园文化等角度出发,普遍认为大思政是融合日常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育观念与管理体系,不仅注重思政课程教育,又注重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实现实践和理论相融合的教育目的。而在大思政的背景下,研究和构建思政实践育人模式便是最为关键的教育环节,能够帮助思政教师正确定位,准确育人,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帮助学生回归社会、回归理想、回归生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一)使命重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和完善大学生思想品格、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的重要方式,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任。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内涵和外延得到全方位拓展,表现形式和表现载体均发生根本性变化。“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大思政格局的形成,鲜明地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2020年3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突出强调了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这一要求的提出旨在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效果不佳、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力求改变把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口号、停留在宣讲层面等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作出积极的变革与创新。由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为其使命重任所趋,势在必行。

(二)营造思政育人环境

实践环境主要指影响实践课育人效果的诸多因素的总和。是根据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目标和身心发展特点而形成的教育环境。在大思政背景下,思政实践育人环境不仅指校园环境,同时也指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网络环境等。将多种育人环境相融合,相关联,形成体系完备的环境系统,能够有效深化思政理论教育内涵,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该环境系统在营造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诸多的教育要素,譬如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经济、政治要素。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制度、心理、行为等要素,而网络环境则包括虚拟环境、媒介、网络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渗透、影响和联系,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动态而复杂的教育系统,帮助高校更好地实现优化高校思政实践教育体系的目的。

二、“非遗”文化融入大创项目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一)构建日常思政教育机制

日常思政教育是有别于思政课程的教育形式,是以辅导员、后勤人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然而在大思政背景下,日常思政教育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在思政实践中、回归生活、回归学习,明确生活生态与教学生态的逻辑关系。首先,在宿舍管理上,思政教师应加强与宿舍管理员的交流力度,帮助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及教育机制,注重宿舍养成教育,以创建文明寝室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或宿舍管理可以从寝室礼仪、寝室卫生等制度角度出发,规范并引领学生的生活行为。其次,在辅导员层面,辅导员应以情感教育、事务工作为抓手,将思政理念、马克思方法,渗透到管理工作中,用立德树人的理念、启发学生、指引学生、关怀学生,将思政教育融入素质拓展与综合考评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

(二)课程思政重点是破解学生思想困惑,提供思想牵引

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认为把知识单纯地作为知识,亦即冷冰冰的知识加以掌握,不可能强化意志与态度这一道德核心,要使知识转化为意志与态度,教学必须具有形成德性的教育意义[19]。爱因斯坦也认为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科学思想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灾祸[20]。工业时代程式化、单一化、精简化的“知识”型教育目的必须过渡到培养“人格”型学生,因此课程思政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交汇点规划自己,用意义驱动学生自我学习。课堂教学时间是确定的,需要教师在总体设计基础上针对专业教学内容适度减法,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适度加法,多设计一些悬念和逻辑反问,以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对事件立场、问题方法、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理性思考。

(三)强化爱国育人功能,提升大创项目的参与度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具体而言,爱国不仅是对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每个公民的要求。爱国主义不是口号,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与载体。2018年11月教育部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明确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把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11月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清晰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8]。由此可见,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文物和古迹、民族村寨等自然人文景观都可以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结合大思政视野下全体教职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要求,开展双创教育和大创项目活动,能在最大范围内被高校师生所接受,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教育。

结束语

大思政是全面整合思政实践教育资源的教育观,能够更好地融合校园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及家庭资源,使思政教育满足“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理性”的教育需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隽,蒋金康,徐微.大思政视野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3):144-145.

[2]谢奕.“大思政”视野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02):138-140.

[3]杨翌.大思政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05):16-17.

[4]夏春荣.大思政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1):14-16.

[5]关志界.高校“大思政”教育理念及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4):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