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中等教育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策略探究

杨似君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 214028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向职业教育倾斜,职业教育得以迅速发展,与普通教育双轨并行;随着时代进步,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综合化、多样化,这就要求学生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中等教育;重普轻职;普职融通

一、影响普职融通实现的因素分析

(一)“重普轻职”的文化观念阻碍普职融通的推行

从我国部分地区综合高中试行的失败和“普职融通班”当前的推广可以看出,不论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或者学校,大部分家长的选择都是为学生以后的升学做准备,这是由于在家长的观念中,升学是学生读书的最终目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选择,最终导致了“重普轻职”的现象的形成。家长在咨询“普职融通班”时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升学,能不能参加高考等问题。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家长对于学生学习的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顺利进修。虽然学生在学校选择上占据主体地位,但是对于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来讲家长对学生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权利,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职业教育成为学生第二选择。普职融通的目的在于使两者之间能够实现转换,而不是单一方向的转换,而我国部分地区的普职融通更多的成为学生参加高考的一种途径。如果不能使大众对于职业教育形成认同,那么融通就无从谈起,只会使综合高中和普职融通班沦为学生参加普通高考的跳板,或者成为某些学生的负担。

(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升学渠道不平衡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只要分数允许,普通高中的学生可以选报任一专业和学校,因此高考备受学生及其家长的青睐。而职业学校在传统的认识中更多的是针对就业开设,这无法满足当前对更高学历层次的要求,断头教育似乎成为职业教育最大的弱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在高中段至大学段教育设置有“3+2”转段、"3+4”转段、五年一贯制等培养模式以及对口升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升学途径不平衡的问题。职业教育中的升学模式和途径与普通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在转段培养模式中,学生只能考入固定的某所学校;在对口升学中,学生只能选择固定的专业很难再重新选择。这与普高学生的自由选择相差甚远,这种升学途径的不平衡导致学生及家长不愿将职业类院校作为第一选择。

(三)普职融通的实现对学校综合条件要求较高

现在普职融通开展困难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现普职融通对学校的综合条件要求比较高,这种综合条件体现在办学资金、师资条件、制度支持等各个方面。比如综合高中,在资金支持上,必须能够保证学校能够建设足够的实训基地,同时与企业达成合作,以满足职业课程的客观需要;在师资方面,学校应具备以下几种教师:“双师型”教师、文化课课程和同时掌握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师,以满足职业课程和文化课程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以使得学生在分流前能够在不耽误文化课程的前提下学习职业知识;在制度支持方面,学校应当有独立的招生权力以及管理权,以保证招生质量和培养管理方面的系统性,减少外界干扰。以校际合作为代表的“普职融通班”模式的实现需要选择综合实力相当的学校进行组合,同时要求在学校间的学校领导、教师都有深度的交流,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应设立“第三方”对合作的过程、内容等进行严格的监督,否则很难保证合作的质量。即使以上三点都能满足,它仍然存在学生选择过于局限和普高学生缺乏职业认知的弊端。因此,想通过普职融通班实现普职融通往往容易出现“一头热”的现象,职业学校学生想进普高而普高学生不愿意进职业学校。

二、我国普职融通实现策略的探索

(一)改变学生及家长的“重普轻职”思想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家长对学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要想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谐共存、和谐发展,必须使得受教育主体能够客观的认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职融通。教育本来无优劣之分,只是不同教育模式所授知识不同;工作本来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因为观念的影响导致了人们对不同教育类型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致使两种教育不能和谐发展,普职融通实现困难。因此,实现普职融通要从根本上改变思想观念。

学校教育更多的影响的是学生本身,而家长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学生发展,还应当尽可能大让家长对现代教育有客观的认识。因此,要加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接受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营造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职业人才的培养。要让人们真正的去了解职业教育,形成对职业的认可,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在宣传方面利用名人效应,增多“技术明星”的形象代言,让更多的技术人才包括高端技术人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以此来增加人们投身技术行业的热情。

(二)以课程为载体完善普职融通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重要依托,日本学科融通模式中的综合学科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以学科为载体进行改革是教育改革最直接的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系统的普职融通课程,兼容普通教育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在达不到建立融通课程体系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调整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课程结构来加强二者合作,从而达到让普通高中学生了解职业教育、让中职学生增强文化基础课程的目的。

1.普通中学增强对职业课程的渗透

职业教育难以作为学生第一选择,普职融通实施困难等情况与学生对职业教育认知有很大关系。实施普职融通以来,普通学校学生很少有主动转到职业学校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自接受教育以来,所有接受的信息都在侧重于使学生参加高考。因此在初中阶段渗透职业课程,增加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教育在初中课程中渗透,可以作为考察课程或者会考课程,这样即不会大量占用学生精力,又能引起学生一定重视,从而真正的了解职业教育,为以后升学准备奠定基础。在普通高中增强对渗透职业课程,一方面能让普通高中学生更加了解职业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为文化课程不感兴趣或者想转到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需要。

2.提高对职业学校基础课程的要求

基础文化课程对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和逻辑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以后,一般对学生普通文化课程要求较低,课时量较少,这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或者转到普通高中都是十分不利的。

基于这种情况,中职应当增加对基础文化课程的重视,在课程考察方式、课程难度、课时数量上应当适当增加,使之在一年级阶段的难度和课时量接近普通高中,为学生以后多方向的选择和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尤其是在开展普职融通校际合作的班级,更应该增加基础文化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进行“二次选择”做好准备。

四、结 束 语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学校必然要不断进行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变革,实现普职融通延迟学生分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从多个角度提出普职融通的实现策略,并力求做到简单可行,旨在对地方的普职融通能够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戚兴朋.浅析九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J].科技信息:24.

[2]段会冬.高中阶段精英教育的代价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9, 127.

[3]庞世俊,王庆江.“道本器末”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文环境[J].学术交流,2007(01):188-191.

[4]朱忠琴.我国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践困境与出路[J].职教通讯,2014(4):5-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