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血常规报告,你能看懂多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孩子的血常规报告 ,你能看懂多少

王华珍

冕宁县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凉山 615602

1.血常规检查包括什么

(1)血常规检查中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检查:早期时患者的检查结果可在正常范围内,病程较长的患者检查结果会低于正常范围,严重者血红蛋白可能低于60g/L。网织红细胞可能稍增加,但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及血红蛋白量可能降低。

(2)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检查: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会增加,尤其孩子的检查报告更为显著。而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也会增加,发生明显的核左移。应用激素治疗过程中,可导致白细胞数量会增加[1]。针对重症、晚期或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尤其伴有贫血症状的患者,白细胞数量会明显减少。

(3)血常规检查中的嗜酸粒细胞检查:嗜酸粒细胞的增加多与类风湿类疾病活动一致,也可以作为激素用量指标,在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时,使用皮质激素后,可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

(4)血常规检查中的血小板检查:类风湿早期时,血小板计数会增加,病情发展到晚期时,血小板计数会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血小板计数也会降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血小板计数也会增加。

2.血常规检查可以排除哪些疾病?

(1)血常规检查时,可以排除感染性疾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或者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等病症。

(2)血常规检查时,可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

血常规报告中,各项结果处于正常值对于人体健康十分重要,比正常值高或者比正常值低都可能发生不同的血液病。如果血常规报告中,上述几项都处在健康范围中,也不能说明人体没有问题,血常规检查是最基础的血液检查,不包括消化道、泌尿系及生殖系统检查,且有些疾病不出现血常规表现。

3.如何读懂孩子血常规报告?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监测血液成分的基本方法。当孩子生病时,医生常建议做血常规检查,可以确定病因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血常规对于判断孩子感染类别十分重要,可以辅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虽然血常规检查中有很多项,但是家长只要读懂白细胞、红细胞和及 C 反应蛋白这3类,就可以大致的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其中白细胞与C反应蛋白可以判断患者感染类别,而红细胞可以判断患者是否贫血。

  1. 通俗来讲,白细胞可以看做是身体卫士,一旦细菌或者病毒侵袭人体,白细胞就会追杀细菌,保卫机体。白细胞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及单核细胞的总称,这5种细胞的作用方式不同。由于孩子生病的主要感染源为细菌或者病毒,所以解读血常规报告时,主要查看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变化情况。

当细菌侵袭人体时,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并到病灶处追杀细菌。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加,所以白细胞总数会增加。如果检查结果中,中性粒细胞较正常值高,则表明是细菌感染,一般建议孩子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淋巴细胞增加时,一般认为是病毒感染[2]。淋巴细胞可以识别出是哪类病毒,可以将其包裹并消灭,阻止病毒入侵人体,还可以产生相应抗体,便于下次直接消灭同类病毒。淋巴细胞在消灭病毒的过程中,会大量复制,短时间内数量剧增,同时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会有所下降。病毒消灭之后,淋巴细胞数量会逐渐恢复正常。

(2)C 反应蛋白是急性期的反应物,患者在术后、受到创伤、感染细菌或感染病毒后,血液中C 反应蛋白的浓度会增加。由于病毒感染及细菌感染时,C 反应蛋白浓度均会增加,所以其检测结果不能作为判断感染源的依据。

一般来讲,C 反应蛋白的浓度大于20mg/L时,认为发生细菌感染的可能较大,但要结合白细胞的变化综合判断。总结来讲,血常规报告中,中性粒细胞增多或C 反应蛋白的浓度大于20mg/L,孩子可能为细菌感染。

(3)红细胞在机体内具有运输作用,可以将氧气运输到身体各处,为机体提供营养。在血常规报告中,与红细胞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项: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数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家长在解读血常规报告时,只观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量即可,如果这两项数量明显减少,孩子可能发生缺铁性贫血。

4.血常规报告中怎么看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当孩子出现明显感染症状时,在医院就诊时,医生会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一般来讲,如果孩子为细菌性感染,白细胞计数会明显增加,同时会伴有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同时可以结合C反应蛋白结果进行判断[3]。如果孩子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或降低,而淋巴细胞会明显增加。此外,还要结合孩子出现的具体症状及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判断,确定感染类型。血常规检查只能作为初步判断依据,想要明确病因,还需要进行相关病理学检查。

5.血常规检查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进行血常规检查之前,要将采血部位清洁干净,采血部位一般在耳垂、中指指尖或者无名指指尖,待采血部位风干后在采血。如果在冬季采血,可以先将采血部位搓热后再进行采血。

(2)进行血常规检查之前,要禁食,而禁食并不单指检查当日不吃早餐,检查前一天晚饭要避免油腻食物,晚8点后要禁食,如果孩子半夜吃夜宵,第二天抽血时,就不能保持空腹状态。在体检当日早上,除白开水外,其余饮食都不可食用。如果想要检查结果更准确,可以从检查前三日开始吃素。

(3)在体检当日,尽量选择宽松的衣物,在静脉取血时,方便将袖子撸起,衣物要保持干净,避免针孔发生感染。

(4)采血后要将手臂伸直,用另一只手按压棉球5分钟左右。不要采取屈肘止血的方式,也不要捻动棉球,避免皮下淤血症状。若针眼周围出现青紫状况,可在24小时后进行热敷。此外,采血后24小时内针孔要避免沾水。

参考文献:

  1. 雷明德,张术华,郭清芳,邹娟娟,杨秀梅,王秀英,吴琦,牟虹,徐祎. 正常新生儿脐带血血常规参数参考范围调查报告[J]. 当代医学,2020,26(01):12-14.

  2. 徐琳娜.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1):118-119.

  3. 邢宝宝. 重症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以及血常规联合检测的应用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