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2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2例分析

张 月 李 义 郎彦波 宋启刚 韩永峰 付 赢 李雪晶

大庆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省 大庆市 163000

【摘 要】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方法:对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应用尿激酶溶栓、巴曲酶降纤、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改善循环,口服脉炎宁中药汤剂加减,外用活血消肿散瘀中药湿敷治疗,平均疗程15日。结果:临床治愈率达20.3%,总有效率98.2%。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混合型静脉血栓再通率45%,周围型静脉血栓再通率67%。血液黏度降低。结论:以降纤、溶栓、改善循环、活血消肿散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整体疗法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尚无一致方案。采集我科室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共42例患者病程在1-60日,平均病程28日。其中男患29例,女患13例。平均年龄57岁。累及右下肢13例,左下肢17例,双下肢12例,共54条肢体。可追溯病因者占59.52%,其中术后13例,下肢软组织损伤5例,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2例,恶性肿瘤1例,脑梗及其他疾病长期卧床4例,其他无明显诱因17例.占40.48%。

1.2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根据中国中西医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修订的诊断标准确诊[1]。依据血栓形成部位,混合型31例,周围型11例。

1.3中医辨证标准

参考尚德俊主编周围静脉疾病学制定,湿热下注型28例,血瘀湿重型14例。

湿热下注型: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色暗红而热,浅静脉扩张,按之凹陷,有伴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血瘀湿重型:患肢肿胀,疼痛不明显,皮色暗红,浅静脉扩张,活动后明显,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

2.治疗方法

2.1治疗方法

应用尿激酶30-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点,1次/日,应用5-10日,总剂量为300-500万u。巴曲酶5bu,隔日一次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点,用药过程中监测凝血中纤维蛋白原,低于正常值停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加入150ml生理盐水静点,1次/日,15日一个疗程。

湿热下注型用脉炎宁汤加减(院内协定处方),日一剂,患肢外敷消肿散瘀洗剂(院内协定处方),30min/次,2次/日。15日一个疗程。

2.2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情况,再通率=(治疗前完全闭塞例数-治疗后完全闭塞例数)/治疗前完全闭塞例数*100%;治疗前后血液黏度改善。

2.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全用PEMS 3.1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方差检验。

3.结果

3.1疗效标准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修订的疗效标准评定疗效。[1]

3.2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疗效对比:治愈9例(21.4%),好转30例(71.42%),自动出院3例(7.14%)总有效率为92.86%

3.3治疗前后肢围变化

治疗前患肢股、胫、踝周径差为2.43±1.42 cm、2.69±1.89 cm、1.65±1.59cm; 治疗后患肢股、胫、踝周径差为0.87±1.02 cm、0.63±1.37 cm、0.25±1.23cm,显著降低(p<0.01=

3.4彩色多普勒显象结果

腘静脉再通率最高,其次为股静脉,再次为小腿腓肠肌静脉丛再通率。

3.5血液黏度变化

治疗后血浆粘度明显低于治疗前,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浆粘度的变化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血浆粘度

1.59±0.16

1.04±0.32

<0.05

纤维蛋白原

3.39±1.08

2.03±1.16

<0.05


4.讨论

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应用抗凝、降纤、溶栓药物或取栓治疗效果较好。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上有相当数量的患者错过了最佳溶栓、取栓时机,就诊时病程已超过1个月。

血栓的自然演进可发生机化、再内膜化和再管化,下肢深静脉需要经历完全闭塞、小部分再通、部分再通、完全再通的演变过程。一般小腿段慢性血栓需3-5年再通;股-腘段需10-15年;髂-股段15-20年,甚至更长

[2]。长期的静脉阻塞和静脉高压会对患肢和静脉瓣膜造成损伤,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本组病例观察说明绝大部分血栓能够溶解,这可能与血栓并未完全机化有关,也可能是病灶中含有部分较新鲜的血栓。动脉堵塞后重要病理改变是侧支动脉开放,但是阻塞动脉不会自然再通,而血栓形成后的静脉,随着时间推移,可以自然再通,截然不同的病理演变过程,隐藏着不解的机理,一旦揭示,可能对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方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尚德俊,侯玉芬,陈柏楠.周围静脉疾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5-26.

  2. 张柏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其思考.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23-824.

  3. 朱轼.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J].系统医学,2018,3(22):109-110+113.

  4. F.A. Klok,M.J.H.A. Kruip,N.J.M. van der Meer,M.S. Arbous,D. Gommers,K.M. Kant,F.H.J. Kaptein,J. van Paassen,M.A.M. Stals,M.V. Huisman,H. Endeman. Confirmation of the high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in critically ill ICU patients with COVID-19: An updated analysis[J]. Thrombosis Research,2020.

  5. 张连超,王一书.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抗凝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0,18(02):3-4


张月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大庆市中医医院 13694590166 zhangyue87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