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呼吸机辅助呼吸下采用俯卧位通气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呼吸机辅助呼吸下采用俯卧位通气的效果评价 

田园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下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34例行仰卧位通气者作为对照组,34例行俯卧位通气者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通气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PaO2、O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俯卧位呼吸机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氧合,纠正呼吸窘迫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俯卧位通气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病率约为1%[1]。该病为自限性疾病,患儿能生存3d以上,肺成熟度增加,一般能取得良好的预后。但是,许多患儿病情严重,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但治疗时所用体位临床存在一定争议。基于此,我院抽取6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比较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仰卧位、俯卧位通气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行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时所用体位分组: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胎龄28-35周,平均(31.5±2.3)周,体质量1365.8-3256.5g,平均(2783.2±315.8)g;实验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胎龄28-36周,平均(32.2±2.6)周,体质量1362.4-3230.1g,平均(2812.3±321.4)g。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学》中诊断标准;②经肺部超声、X线摄影及体格检查等确诊;③家属知情同意;④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原发性心脏病;②合并遗传性疾病如神经管畸形;③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④呼吸衰竭症状因大咯血、严重误吸、心肌梗塞等病因所致;⑤存在机械通气禁忌证。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模式调节为容量控制/辅助(A/C)通气模式,调节呼吸参数:PEEP调整为5-15cmH2O,潮气量设置为6-8ml/kg,氧浓度设置为50-100%,吸氧速度设置为40L/min,吸气时间设置为1-1.2s,呼吸频率保持为14-22次/min。

对照组取仰卧位通气,抬高头肩部约30°,持续通气1h,每隔4h治疗一次。实验组取俯卧位通气,在患儿双肩下垫一软枕,头偏向一侧并用头圈固定,两手臂向上伸展,并在下腹、额部、膝部等部位下放置软枕,以免压迫胸廓,通气1h后停止,每隔4h通气一次。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PaO2(氧分压)、PaCO2(二氧化碳分压)、OI(氧合指数)等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5fa1faf8bacb2_html_5248caf81a4bebdc.gif ±s表示,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评估标准。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动脉血气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aO2、OI水平均上升,对照组上升程度明显较实验组小(P<0.05),PaCO2水平均下降,两组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水平对比[5fa1faf8bacb2_html_5248caf81a4bebdc.gif ±s]

组别

例数

PaO2(mmHg)

PaCO2(mmHg)

OI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4

60.23±10.76

88.36±7.52

45.19±8.58

39.78±6.39

145.39±22.18

166.02±39.88

实验组

34

59.96±10.84

95.38±4.26

45.32±8.64

38.54±6.04

144.76±23.37

187.13±62.54

t

-

0.104

4.736

0.063

0.822

0.114

12.874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新生儿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进行性萎陷导致出生后4-12h出现以发绀、呼吸困难、呼吸暂停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被称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早产、剖宫产、母亲患有糖尿病、围产期窒息等均可能引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症状较轻者一般经药物治疗后即可好转,但部分患儿病情进行性加重,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患儿易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因此,维持有效呼吸对挽救患儿生命意义重大。

呼吸机辅助呼吸是应用机械装置辅助或代替人体呼吸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具有以下优势:①可改善气体交换,逆转低氧血症,避免发生酸中毒等并发症;②能缓解呼吸肌疲劳,解除呼吸窘迫;③改善肺顺应性,平衡压力-容积关系,避免发生肺不张[3]。既往临床行呼吸机治疗时采用仰卧位通气,然而有报道表明,该体位下治疗存在一定缺陷:呈仰卧位进行治疗时,胸膜腔内压力由上及下负值减少,患儿呼气末难以产生充分的负压打开气道,从而影响整体通气效果[4]。俯卧位通气能削弱胸腔膜内压分布梯度,保证局部分布的均匀性,有效复张萎陷肺泡,保证血流/通气的平衡性。而且俯卧位通气能改变膈肌运动,降低了气道阻力,使胸廓维持稳定,避免吸气时发生气道塌陷的情况。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经通气治疗后动脉血气及氧合指数均优于对照组,证实俯卧位更利于改善氧合。

综上,俯卧位下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效果明确,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凌其英, 舒辉, 唐敏. 俯卧位通气法在新生儿急性肺损伤及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032(028):2200-2203.

[2]朱卫华. 早期俯卧位通气在重度ARDS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国际呼吸杂志, 2017, 37(24):1884-1887.

[3]王珊珊, 贺琳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儿应用俯卧位联合高频胸壁振荡排痰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 2019, 27(19):53-56.

[4]穆根华, 邓义军, 卢仲谦,等. 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 12(1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