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PTCD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 PTCD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吴友春

广元市利州区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广元 628007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TC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W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PTCD治疗急性胆囊炎能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利于预后恢复。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并发症

急性胆囊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胆囊管阻塞导致,临床较为常见。急性胆囊炎患者多伴有胆结石症状,早期伴有恶心、腹痛等常见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出现感染性休克、胆囊坏疽穿孔以及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患者入院后常伴有重度全身性炎症反应,心、肾、肺均会遭到不同程度损伤。腹腔胆囊切除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术后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结合PTCD治疗急性胆囊炎能显著改善病情[1]。本研究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PTCD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效果进行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35-80岁,平均(57.12±4.35)岁;合并症:糖尿病33例,高血压45例,冠心病22例。观察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35-80岁,平均(56.43±5.42)岁;合并症:糖尿病34例,冠心病22例,高血压44例。对比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管插管,全麻后行3孔手术法:先在肚脐附近建立人工气腹,控制压力为12-13mmHg;腹腔镜下置入2只Trocra(10mm),于剑突下作手术主操作孔,同时在右上腹位置作1辅助孔,分离胆囊三角后夹闭胆囊管及其动脉,剪断后取出胆囊,留置引流管,排气后缝合切口。术后3d复查胸腔积液,拔除引流管。

1.2.2 观察组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PTCD治疗方案。PTCD:1%利多卡因局麻,平卧位,在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针(18G)从肝组织处进入胆囊床,在胆囊上、中部分别进行穿刺,退出针芯将胆汁抽出;置入导丝采用扩张器扩张胆囊,将穿刺导管(8F)置入,撤出导丝,导管滞留长度为2-6cm,将其远端折成猪尾状进行固定,三角阀和无菌引流袋连接后行胆道引流;术后1W进行抗感染治疗,待胆囊水肿有所减退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同对照组。

1.3 评价指标 (1)记录并对比两组围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以及排气时间。(2)术后1W观察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出血、胆漏、术口感染、肺部感染、肺动脉栓塞、呼吸衰竭)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5fa1fdd2d782b_html_609163e8142e63e8.gif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各项指标对比 观察组围术期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5fa1fdd2d782b_html_8460e4a72236b9ac.gif±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首次进食时间(d)

排气时间(h)

对照组(n=100)

91.12±22.26

58.79±13.45

3.68±0.75

32.36±8.75

观察组(n=100)

56.43±15.56

35.24±8.79

2.76±0.65

25.12±7.92

t

12.773

14.657

9.270

6.135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术后并发症 对照组术后发生出血2例,胆漏7例,术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2例,肺动脉栓塞4例,呼吸衰竭2例;观察组术后发生胆漏2例,术口感染3例,肺动脉栓塞2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00%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4,P=0.003)。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的整个病理改变过程中,梗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胆道梗阻可诱发急性炎症反应,加重感染状况,组织水肿、充血、渗出加重与梗阻呈恶性循环,使病情急剧恶化危及全身器官[2]。急性胆囊炎也通常被认为是胆道梗阻诱发的内毒素增高症或胆道高压症,因此,通过有效措施引流胆道积液、减小胆道压力是治疗的首要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围术期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表面PTCD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治疗急性胆囊炎能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利于预后恢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以往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急性胆囊炎患者通常胆囊水肿较为严重,部分患者还伴有胆囊粘连、胆囊黏膜坏死等症状,给手术带来较大风险和难度,术后发生出血和胆管损伤几率较大。PTCD是在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PC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介入治疗方式,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良性或恶性病变引发的梗阻性黄疸。有研究表明,在胆囊切除术前行PTCD能帮助患者预先平稳渡过危险期,在感染及内科合并症得到有效控制后再行胆囊切除术是降低临床病死率的一个较好方案[3]。在PTCD作用下感染胆汁被引流出胆囊,可减小胆囊压力,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通过PTCD治疗稳定病情择期再行胆囊切除手术,不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还能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因突发原因增加开腹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但PTCD术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①穿刺点最好选择肋膈角下的最高肋间,抬高穿刺点能避免胆管与置管方向形成径角导致,提高置管成功率;②注意引流管因呼吸时肝脏上下活动时易导致滑脱。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PTCD治疗急性胆囊炎能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利于预后恢复,可作为临床推广方案。

参考文献

[1]许哲,王珍,李焕祥,等.经ERCP置入胆道金属支架与PTCD治疗老年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2):276-279.

[2]严万能,肖宁波,董金良,等.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时机与腹腔感染的关系[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7,10(3):209-229.

[3]程廷涛,丁钧.PTC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9,23(6):1058-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