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修复和苗族元素融合下的滨水景观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浅析生态修复和苗族元素融合下的滨水景观设计

罗玉琪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摘 要

本项目地址位于贵阳市南明河区,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贵阳人。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或者地区所创造并且继承延续的具有本土风俗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很多物质现象以及精神财富等。随着时代的不断的进步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向往“山水城市”的生活,探索打造具有民俗文化下的滨水景观设计,挖掘继承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此次规划通过景观设计融入城市,回归生态的方式,以及此次创造体验空间与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复合型城市模式,本项目以“人为低干预,景观重参与”设计原则,以“LID”为理念,以自然地形“梯田”为概念元素,通过结合场地地形进行设计,探讨如何为滨水景观更好的融入民俗文化要素。

关键词: 滨水景观,民俗文化,生态修复

城市滨水景观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北美和西欧,最早是通过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系统来化解工业化以及城市病所带来的问题。西方的城市滨水区的设计侧重于生态系统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相较于国外,我国城市的滨水景观发展比较晚,实践经验不足。本项目将结合本土文化历史,打造一个传承民俗文化,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富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以生态修复的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自然资源,维护山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选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市中心区西南部,占地面积为40000㎡。濒临优美的南明河畔,具有丰富的生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本区气候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3°,冬暖夏凉、雨量充沛,空气温和湿润,气候十分宜人。

滨水空间中首当其冲修复自然基地与生态格局,基于生态修复的原则,依托原有的景观资源,利用近自然的设计手法,加强陆地与水体之间的亲水关系,打造多层次的立体景观;结合当地的苗族民风民俗文化,植入定制化活力功能,展现出苗家文化所涵盖的人文底蕴和形态,显示出典型的地域性和个性,同时适应与自然融合的过程;分区域塑造片区形态肌理:对整体空间形象定位,对公园划分功能区。结合功能区形态差异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划分塑造明晰的斑块肌理指引体系。空间肌理上,贵州是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保持原有的苗族特色风格,协调空间风貌,应承地方特色,避免突兀的景观节点;构建合理的交通网路结构:交通路线设计中应该避免断头路,合理对公园的交通设置应有的一级园路、二级园路、以及三级园路,为大众提供便捷的交通系统;打造多层次的植物景观体系:植物搭配上可以根据季节、气候、色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植物打造景观空间,利用不同的灌木层、乔木层、地被层穿插层次丰富的种植设计,增强层次感和可识别性。

本项目是景观设计与城市紧密结合,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地带,将城市带向水线性滨水开放空间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纽带,只有与城市紧密相连,才能起到融入城市的作用。在可行性上,它应该将城市的车行交通干扰最小,从而与周边城市地块能方便对接,延续城市的肌理;在功能上,项目设置应该与城市的功能使用相呼应;在特色上,它应该能与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互相共生,与城市在空间肌理、交通可达、功能使用及历史文脉上紧密相连,与城市融为一体的滨水空间,才能成为城市别具一格的活力之源;在生态构建上进行生态修复,构建生态廊道,水岸线为生态绿廊保障自然生态能循环的通道,保护和修复各空间绿化隔离带及各廊道空间绿化,是实现景观生态的保障,确保为沿线生态廊道预留空间和生态资源,确保河岸湿地保护,防止水体再次污染,保护水体资源,促进河流生态廊道的延续。采用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滨水驳岸设计会有效滞留雨水径流,缓解雨水冲刷。

“人为低干预,景观重参与”是本方案坚持的设计原则,要切实做到生态修复是需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尽可能少的干预原有的自然资源,尽力保持该地区的自然风貌,形成风貌保护区、控制区、协调区。在整体空间上形成一个各具特色、富有层次的景观空间。其次融入当地苗族民俗文化的特色元素,打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相融的特色滨水景观。在总体规划上,坚持“LID”理念,低干预、低影响、低成本的方式,

基于上述,所提出的滨水概念为理水、塑坡、造林、点景。依次是理水体现为生态湿地塑坡体现为起伏空间,造林演绎为天然活化石的杉树王国(苗杉),点景体现为地域文化。功能分析方面,该滨水公园大致分为5大区域分别为儿童游乐区、入口广场区、下沉活动区、民俗观赏区和运动休闲区。地源广场体现为塑造地形起伏;下沉草坡体现为苗族民族歌舞文化中心;水上戏台体现为水上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区体现为集健身,娱乐,交友为一体的儿童游乐园。红色的甲壳虫是利用苗族服饰的理念作为景观元素,红色作为点缀,吸引儿童的兴趣。交通分析方面,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城市滨水区用地紧张,所以在城市滨水环境景观设计上需要很强发综合实用性。目前的滨水景观并没有充分利用资源来满足市民需求。故此在交通分析上设置了公园有一个主入口,四个次入口。公园一级道路为4--5米,双向车道,支持小型汽车进入。公园二级道路车道与人行道种隔离绿化带,为2--3米,连接各个区景点。三级道路1.5米左右,停车场位于公园主入口的最左侧。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民族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结合。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图案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主图案蕴含着苗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同时它也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智慧。苗族图案纹样如今也出现在一些艺术作品中,但许多艺术作品缺乏对苗族图案纹样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深入了解。我们需要将苗族图案以独特的本土民族视觉角度来思考我们的艺术设计。苗族图案用于装饰艺术,是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进行融合,这不仅仅要将提取的民族元素用于装饰表面,更应该深入探究民族元素的文化底蕴如何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将概念一步步推演从小到大,由小到精,从平面到立体,达到立体式景观。

形态创意从节点入手,大门入口借鉴了苗族银饰、牛角造型、与苗族文化相结合。苗族图案多种多样,造型图案上以花瓣纹、篱笆纹、雷纹、菱形纹等几何图案来表达曲线优美的形态。本项目借鉴了花瓣纹作为铺装,苗族银饰和牛角造型为大门。颜色上,苗族图案以黑、白、红、黄、蓝为主,色彩运用具有绚丽、饱满、强烈的特点,将反差、纯度、对比做到了极致。展现了艺术与自然的结合。

该项目因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为15°。在植物选择上根据月份的不同,选取了青岩油杉、猴樟、南方红豆杉、黔灵冬青、贵州红山茶、香果树、金刚竹等。在铺装上大面积的采用芝麻灰石材,部分园路采用了透水砖、黄锈石,主要景观活动区域中硬质部分尽量采用透水材料,防止地面积水。

铺装设计中还可利用苗族的植物纹理、浮萍花、圆点花纹的元素融合,针对小品来说,使用蓝黄色地铺,红色点缀,使用蓝黄红的折线拼贴源于苗族的服装文创等,园路的红色灯笼以及红色吊脚楼雕塑也是利用苗族的图案色彩进行设计。以此类推,根据醒目的颜色作为分区依据以及导视系统的辨别。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要兼具生态性,而且应该要挖掘、传承、发展当地民俗文化。河滨公园作为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学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滨水公园,要提供文化与地域特色尤为重要,通过民俗文化的研究力旨打造一个更具有当地民族性的特色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 吴伟.城市特色:历史风貌与滨水景观[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6-8

[2] 尹安石.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J].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9-11

[3] [美]巴里·W·斯塔克.[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