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活动护理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乏力发生率及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早期活动护理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乏力发生率及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

王春香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探析胃癌患者行根治术后,开展早期活动护理的效果。方法:将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70例病例入选,以动态均分法分组,一组为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护理;一组为观察组,行早期活动护理,对胃肠功能指标进行检测,记录胃乏力发生情况。结果:在首次进食、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肛门排气、住院等所用时间比较,观察组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乏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应用早期活动护理,可改善胃肠功能,降低胃乏力发生率。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早期活动护理;胃乏力;胃肠功能


我国作为胃癌的高发地区,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临床多采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可减少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是术后仍存在胃肠功能恢复问题,影响患者术后康复[1]。如何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我院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在胃癌根治术后,采用早期活动护理指导,获得满意护理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选择胃癌患者70例,均自愿接受胃癌根治术,签署知情同意书,分组法以动态分组法进行,划分为2组,对照组:35例患者,男女比为21:14,年龄均值为(51.69±3.47)岁,肿瘤平均直径为(3.59±1.52)cm,临床分期:Ⅲ期7例、Ⅱ期13例、Ⅰ期15例;观察组:35例患者,男女比为19:16,年龄均值为(51.38±4.69)岁,肿瘤平均直径为(3.52±1.77)cm,临床分期:Ⅲ期9例、Ⅱ期12例、Ⅰ期14例;资料比较差异,统计意义明显,P>0.05。

    1.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法:环境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胃肠减压、心理疏导、并发症预防、出院指导等术后护理措施。

观察组实施早期活动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如下措施:①早期体位干预:待麻醉作用消失,意识清醒后,指导患者转变为半坐卧位,翻身拍背,2h更换1次体位,指导患者深呼吸,正确咳嗽,有效排痰。②早期床上活动:于术后18~36h,指导患者开展床上扩胸运动,练习上下肢屈曲等被动运动,帮助患者按摩四肢,特别是受压部位。③早期室内运动:术后36h,先指导患者开展主动肢体训练,床旁坐位练习,站立练习,室内扶床行走练习,每次10~15min,每日2次,由家属或护士在旁陪护。④早期生活锻炼:术后48h后,嘱咐患者借助其他辅助器械开展行走训练,坚持30min/次,每日上午、下午均需练习床下行走,待患者自主能力恢复后,可适当扩大行走范围。鼓励患者自主完成日常生活活动,例如洗漱、刷牙、如厕等。⑤胃肠功能护理:可通过咀嚼口香糖等方式,刺激胃液分泌,对胃肠功能产生一定刺激;嘱咐患者每日夜间用温水足浴,按摩足底穴位,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2]

    1.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对术后患者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进食、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等时间进行记录,记录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同时对患者术后胃乏力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4.0软件,计量资料:以(5fa24bf2d2ee9_html_c6c3dc0445d1f39a.gif )描述,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以χ2值检验,P值<0.05,有统计差异。

2 结果

2.1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各项指标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

表1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对比(5fa24bf2d2ee9_html_c6c3dc0445d1f39a.gif

分组

n

术后首次进食时间(h)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h)

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h)

术后首次排便时间(h)

术后住院时间(d)

对照组

35

9.52±2.04

30.52±3.51

35.49±4.18

55.69±4.19

22.19±3.85

观察组

35

7.36±1.85

22.85±4.19

44.65±5.86

44.59±3.17

18.47±2.64

t


4.6401

8.3016

7.5286

12.4986

4.7144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 胃乏力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术后胃乏力情况,对照组发生率为20%(7/35),观察组发生率为2.86%(1/35),两组差异明显(X2=5.0806,P<0.05),观察组更低。

3 讨论

胃癌根治术需要将胃部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重建消化道,对胃肠道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引起胃乏力,影响术后营养摄入,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降低生活质量质量[3]。传统护理干预,多是在术后开展饮食护理、胃肠减压等措施,护理效果有限。调查发现,胃癌根治术术后及时开展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胃肠道功能,巩固手术治疗效果,改善预后[4]

早期活动护理是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了解患者的活动耐受力,制定科学的运动锻炼计划。嘱咐患者术后早期开展床上运动,使患者的胃肠蠕动功能逐步恢复,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减轻疼痛,使胃部存在的不适感减轻,促进胃肠营养吸收,有利于切口愈合[5]。加强胃肠功能护理,通过咀嚼口香糖等方式,对胃肠功能发挥适当刺激作用,使神经复苏、活跃,进而促进消化功能进有效恢复,预防胃乏力发生。

综上所述,早期活动护理的良好开展,可患者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得到有效护理干预,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胃乏力风险,对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博宇.胃癌根治术后应用早期活动护理对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及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5):117-118.

[2]张霞.早期活动护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预防效果及住院情况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05):92-94.

[3]刘红霞.早期护理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及胃乏力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4):2285-2287.

[4]曾庆兵,陈柳云,龚懿,余华,姚典业,龚凤球.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9,11(02):172-175.

[5]邵巧丽.对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护理的效果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3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