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花和果的秘密——《开花和结果》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探究花和果的秘密——《开花和结果》教学案例

卢益莲

泰宁第三中学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三个模块。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整节课的内容以“探究花和果实、种子形成的关系” 为线索展开,融合“微信打卡小程序”和“希沃传屏”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课前预习花的结构:

老师事先拍摄一段观察并解剖花的实验视频,在微信打卡小程序中发布学习任务“模仿视频,按一定顺序观察并解剖两朵花,把解剖后的花按作业范例粘贴在A4纸上标明各部分结构名称后拍照上传。”12月初,街道上羊蹄甲花陆续开放,部分结出了果实。羊蹄甲的花是典型的两性花,而且子房的外部形态和果实的外部形态形态非常相似,有利于突破难点“受精后子房的发育”。因此,“观察羊蹄甲的花”是每位同学的规定动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选一种花进行观察。孩子们的作业、提出的问题及随手写下感悟给了我很多惊喜。


【片段二】课上汇报观察结果:

老师利用“希沃传屏”软件将“微信打卡小程序”中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展示在大屏幕上,“收到的观察作业除了规定的羊蹄甲花以外,同学们还观察了百合花、野牡丹、茶梅、木槿、南瓜花等十余种花。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完成情况优秀的同学,请他们来介绍花的结构”

学生甲“这是我观察的羊蹄甲花,花的最下方是花柄,花柄上是花托,再往上是萼片,萼片里面是花瓣。摘下花瓣,可以看到里面有五枚雄蕊。雄蕊是由花丝和花药组成的,花药里有花粉。雌蕊在花的最里面,只有一枚,从下往上依次是子房、花柱和柱头;切开子房,可以看到里面有好几粒胚珠”。

学生乙……

老师“你们看到的花都有这些结构吗?”“如果我想画一朵花给大家介绍花的结构,你觉得我要画上哪些结构呢?”老师板图,学生回答图中各部分花的结构名称。老师继续追问“有没有同学观察的花中缺少了某个结构的?”

学生:我看的是南瓜的花,这朵花中间只有雄蕊,没有雌蕊

老师:展示南瓜的雄花和雌花解剖图,介绍自然界中的花形态各异,但基本结构都相同。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的是两性花,南瓜和西瓜等植物的花雄蕊和雌蕊没有长在同一朵花上,属于单性花。

【片段三】探究花和果的秘密

老师:提出问题“植物的花有这么多的结构,到底是哪个结构结出了果实呢?”学生分组实验:解剖观察辣椒、豌豆、羊蹄甲的果实,与它们的花进行对比观察,找出花中将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标上名称并写出它将来会发育成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一开始有些发蒙,不知道如何着手。老师巡视指导“花中哪个结构长得最像果实,哪个结构最像种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图片中写出这个结构的名称及它将发育成果实的部位名称”

利用“希沃传屏”软件把学生的观察结果拍照上传到大屏幕,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并互相纠错。等同学一致认同“就花的繁殖功能而言,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子房将发育成果实,子房里的胚珠将形成种子”后,老师提出新的问题“那是不是只要有雌蕊,这朵花就能结出果实呢?”。学生观看动画“传粉”、“受精”、“果实的形成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全过程,然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传粉不足会造成玉米的缺粒现象?”。此时,花和果的秘密被揭开“就花的繁殖功能而言,雄蕊和雌蕊都是花的主要结构,经过传粉、受精等过程,子房将发育成果实,子房里的胚珠将形成种子”

【片段四】课后作业:

探究了花和果的秘密,我布置的作业是“请模仿老师对羊蹄甲花是如何变成羊蹄甲果的解释,用橡皮泥制作模型,解释辣椒花变成辣椒果的过程,拍照上传到“打卡小程序”中”。希望通过这个环节检查学生对花的结构及与果实、种子形成间的联系是否真正理解。

三、案例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围绕重点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个案例既有亮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实验观察,建构重要概念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对于花的结构,果实的结构,学生都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基本的认识。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生活中美丽的花和果实也常常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是漫无目的,毫无头绪的。本节课课前的观花实验引导做得比较到位。实验微课视频示范了解剖并观察一朵花的具体顺序和方法,“解剖并标出花的各部分名称”作业范例也规范了学生的观察作业。因此,大部分孩子都能正确有序地观察并解剖一朵花,从中发现大部分的花都有哪些结构组成。课堂的观花汇报环节则让学生在比较不同花的相同与不同过程中抽象出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课堂上学生“对比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从中找出花和果实、种子间的关系”环节,学生出现卡顿,发蒙的现象。课堂上,我能想到的是我可能引导不够到位,学生不知道从何着手,所以在巡视的过程中补充了观察指导“花中哪个结构长得最像果实,哪个结构最像种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图片中写出这个结构的名称及它将发育成果实的部位名称”。经过指导后学生才能顺利找到答案。课后,我再仔细观察了所有提供的图片和果实,发现从开花到果实,种子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花的子房和果实有相似的地方,但也不完全相同,有些孩子可能还是无法把子房和果实联系起来。如果此时老师能提供果实形成的动态图片,实验的效果会好很多,建构概念的过程也会顺利很多。

2.融合技术,打造智慧课堂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课堂逐渐向互动化、智能化的智慧课堂转变。本节课的两个环节“课前观花实验”和“课后模型展示”都使用了“微信打卡小程序”。它让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它是一个很好的微课展示平台,对学生的课前实验起到有效指导的作用。它也是一个很好的作业展示平台,老师可以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策略;它提供的数据统计可以让老师一目了然的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提供的评语模板可以迅速地针对学生作业进行个性化的点评,为老师减轻了工作量,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本节课对“微信打卡小程序”的使用需要优化的地方是学生上传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希沃投屏”软件将学生课中实验的结果及时展示在大屏幕上,便于交流讲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引导探究,落实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以探究为主的主动学习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关键。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整节课的内容以 “花和果实、种子形成有什么关系呢?”这一问题驱动学生课前在微课指导下自主观察植物的花→课上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花结构的共性→对比观察花和果实、种子的结构,发现雌蕊在果实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观看动画视频传粉、受精及结果的过程及观察缺粒的玉米,体会雄蕊在果实种子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总结得出结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和果实、种子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调整后的知识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在以任务为驱动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形成了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概念,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也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