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工程措施建设在山洪灾害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浅谈非工程措施建设在山洪灾害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朱永安

青海省门源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防汛办公室主任 青海省 810399


摘要: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是山洪灾害防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防汛减灾中发挥着明显的效益。本文对非工程措施建设在山洪灾害防御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建设;山洪灾害;原因;措施

山洪灾害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爆发,不仅会对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还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与威胁,已成为当前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发生频率高,破坏力强,来势迅猛,成灾速度快,采取工程措施建设防治山洪灾害,因受到资金的限制,难以达到治本目的。因此,通过建设监测预警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及时预警,有效防御山洪灾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

一、非工程措施概

非工程措施是指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减少洪灾损失的措施。例如:颁布和大力宣传关于水利的法律法规(规范从事水利工程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建设现代化的防汛指挥系统(做到及时有效地处理水利危机以减少损失);开展洪水保险等。非工程措施侧重于对洪水风险区内人员防洪行为、设施的开发行为的组织管理,以减轻或缓解洪水灾害发生后的影响及损失。

二、山洪灾害的基本情况

在我国陆地面积中,山丘占了2/3,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暴雨发生时,山洪灾害极易发生,且难以精确预测和抵挡,对人口分布多、人类生产生活频繁、高山沟壑地区的影响十分严重。每年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已成为当前造成人员死伤的主要自然灾害。在我国域内,已成为山丘地区的一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它不仅对山区的基础设施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而且对人民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特别是近年来,突发性和局域性的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导致山洪灾害频发,人员伤亡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群体性死亡和群体性伤害时有发生。

山丘区洪水、泥石流、滑坡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基础设施损坏。预防自然灾害的破坏,有效防治山洪灾害,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高度,向“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转变,充分认识到我国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

三、山洪灾害的形成原因

1、降雨因素。降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降雨量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降雨强度高、激发力强,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易产生溪河洪水灾害、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降雨强度大,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引发溪河洪水,而泥石流的发生与前1小时的降雨强度密切相关。降雨历时长,产生的径流量就大,雨水对土体、岩体的侵蚀作用就强,山洪、泥石流、滑坡就比较严重。

2、地形地质因素。不利的地形地质条件是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山丘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以纵向构造和歹字形构造最为突出,对泥石流的形成和活动起着控制作用。软硬相间岩石分布区更易风化,侵蚀也更强烈,特别有利于泥石流和滑坡的发育。

四、山洪灾害防治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原则。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产业发展和城市及村镇建设要根据各地山洪灾害风险的程度,合理进行布局;提高人们主动避灾意识,开展预防监测工作。

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规划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批准的有关规划,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成果。

五、非工程措施建设基本要求

为更好地贯彻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各项原则,建立山丘区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是防治山洪灾害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系统的建立将为提前预见山洪灾害的发生,有效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重要支撑。系统建设基本要求为:

系统建设应将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

系统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山洪灾害预警业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气象站网、水文站网、地质灾害站网、通信系统及信息网络及现有预警信息监视分析、加工处理、产品制作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规划,以满足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的需要。

系统建设应体现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一体化,做到高效、快速服务于社会。气象、水文、地质灾害信息监测可分专业分系统建设,但要实现山洪灾害防治信息共享。

系统布局要合理。在对山洪灾害防治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灾害发生特点及规律进行广泛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合理布设监测、预警站网,确定通信方式及通信网结构,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满足不同区域山洪灾害防治对系统的要求。

六、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非工程建设措施

1、监测系统。目前,监测系统包含了诸多内容,其中主要表现为气象监测系统、水文监测系统、滑坡监测系统及泥石流监测系统。当前,在建设监测系统的过程中,首先需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监测为预报预警提供良好服务的基本理念,合理化使用当前的资源,防止发生重复建设的情况。其次,遵循分专业监测和管理的基本原则,科学设置,将相关重点呈现出来,以达到建设的实质性目的。最后,严格落实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需合理使用监测方式,以此获取准确数据,进而为工作的稳定实施提供有利依据。

当前,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泥石流及滑坡监测站设置到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现象较为严重的区域,它是通过采取和分析由于山洪引起的泥石流及护坡情况来获取相关数据,需反馈给上级领导,从而有效实施群测群防工作。对于各部门而言,需准确采集所管辖监测站点的监测信息数据,制定出相应的山洪灾害预报,提前进行预防,并自主发出警报,同时,还需为各个区域的防汛指挥部门提供良好且优质的预报警报服务,从而确保在发生灾害后,人员能安全撤退。

2、预警系统。基于预报制作及发布区域的不一致,对山洪灾害预报而言,可将其划分为多个部分,即山洪气象预报、山洪水文预报及山洪地质预报。目前,要想降低山洪灾害出现的概率或损失,需加大对山洪灾害预报的管理力度,将上述三方面相互结合到一起,使其发挥出一定的效果,从而协调的发布预报警报。通过分析山洪研究的理论内容和技术操作情况可看出,对山洪灾害发布预报警报的可能性非常大,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分区域分层次原则,合理的根据当前气象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来实施各个环节的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灾害的发生。

3、通信系统。通过对通信系统的有效建设,可为各级专业部门、合计防汛指挥部门间的信息传输和指挥调度工作提供重要的通信渠道。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对山洪灾害防治信息传输的要求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为通信系统的实用性及经济性提供良好的保障,当遇到灾害现象时,可对报警信息进行及时输出,从而避免带来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立权.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非工程措施[J].东北水利水电,2015(02).

[2]张婉.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非工程措施[J].中国水利,2017(10).

[3]邱瑞田.我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