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

林燕妮

深圳市优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对乡村发展问题的认识和规划建设实践构成了中国一百多年来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尤其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正经历百年来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思路转变;技术应对策略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翼。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承包制的建立打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弊端,农业农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逐渐衰退、空心化、人口流失,城乡发展二元呈现不平衡、不均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乡村发展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建设为动力,优化三生空间、谋划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美好宜居环境,促进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各类资源要素的城乡双向自由流动,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

1、国土空间规划新视阈下乡村规划的变革及需求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变革对中国特色的乡村规划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思想由发展规划向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保护规划过渡,强调节约、保护优先,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规划内容由乡村聚落空间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转变,整合乡村空间和不同学科再回归空间,探索乡村地区发展的新范式。规划主体由城乡规划师为主向多学科融合下的乡村规划参与发展。乡村规划的内涵由单一的空间布局向关注乡村权属视角下乡村空间规划转变。乡村规划的作用也逐渐向实用化转型,通过规划,发挥农业、农村的多样化功能,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利用消费逆城镇化的机会,让乡村为城市居民消费、休闲提供一些载体、平台,增加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重塑城乡关系。在乡村规划变革的过程中,传统“城市群—城市—镇—乡—村”垂直结构的城乡规划体系、空间关系和规划方法受到挑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城乡地域空间关系向扁平化发展,乡村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发展效率显著提升,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规划控制,城乡地域空间发展秩序混乱、失控。因此,要基于我国国情对城乡规划理论及方法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充分发挥政策的能量,对城乡建设实践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向扁平化转换进程中兼顾“秩序”和“效率”的矛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和共享的乡村发展路径需要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并有所创新与突破,并将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实践行检验,形成经过实践验证的乡村规划理论。

2、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现状

虽然当前工业经济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明显多于农业,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三农问题”仍是关系国民生计的根本性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一方面,我国农村面积大、人口分散,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土地荒废、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文化日益衰落、农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等难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虽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大的短板和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农村,农村发展面临着重重阻碍,但如果能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冲破这些阻碍,就能充分发挥农村的巨大优势,让农村发挥最大的潜力和后劲,成为实现现代化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乡村大变革、大转型、推动“三农”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是新时代乡村的发展需要探究具体实施路径和操作办法,需要有计划地管理乡村规划,让乡村规划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

3.1构思

规划紧扣农村综合改革主线和高虹基础特征,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生态宜居环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五个方面展开。构建“一一三三三”总体框架,一个模式:绿色引领、沟域联动模式;一项要求:保护性开发;立足三个基石:都市区核心区、山乡村落、水资源保护地;实施三条路径:产业路径、项目路径、体制路径;形成三个特色示范:一二三产融合、多村融合发展、山区重点领域农村体制改革。提出十大改革措施,策划改革项目,打造乡村振兴带,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提供方案。

3.2实施青山绿水提升工程——山乡生态、村落宜居

立足区域视角谋划,统筹考虑周边片区产业、旅游、交通等资源,融入区域协作发展。打破村庄界线,三村抱团融合发展,以生态优先、耕地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为前提,加强示范区空间用途管制,落实三区三线。加强山林保护,提升山体水源涵养功能,实行全域整治,保护石门传统村落风貌,提升宜居环境。建立生态养护受益及碳汇平衡运行机制和全国农村住房建设试范点创建。

3.3提供乡村规划管理的措施

具体来说,在镇域规划编制技术中,要通过在镇域内划定空间等措施,引导人口向城镇空间集中;通过定位园区和城区产业、设计镇域产业体系、布局产业空间、设立镇级产业园建设标准、运用产城融合规划编制技术等措施,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还通过运用基本农田区方法、“土规”和“城规”合一技术、村庄用地整理规划编制技术等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运用技术统筹规划镇域公共交通、镇域市政工程、镇域防灾设施,高标准统筹基础设施等,以此来推动镇域规划建设。在乡域规划编制技术运用中,要通过运用设施配置技术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提供服务,促使乡域服务设施均衡;运用空间布局技术,推动乡域农业产业发展等。在村域规划编制技术运用中,要先调查农村居民家庭、村域人居环境;再运用统筹规划技术,推动村域生产转型、促进村域生态环境保护;最后运用规划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优化自然村落布局、传承村域文化、利用村域土地等,对村域进行整体的规划。这些规划编制技术,能给现实的乡村规划管理以参考,能启发乡村建设者和规划者以村民为主体,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分类规划管理乡村,利用乡村优势,推动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基于社区的多元主体共治是可持续城市研究和实践的核心。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应当以自然、社会和技术三者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不仅要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也要改革城乡治理模式和体制。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城市的重要基础。从“城乡中国”的命题出发,城乡共治是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和研究的重点,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通过多维制度结合的改革,才能贯彻可持续城市的理念,并以智能化的技术辅助实现城乡融合。未来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也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赵广英,李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技术改革思路[J].城市规划学刊,2019(04):37-46.

[2]周聪.乡村振兴下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村庄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张岚珂.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D].重庆大学,2019.

[4]杨晴晴.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D].长安大学,2019.

[5]史靖塬.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D].重庆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