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3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刘博 刘伟 通讯作者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长春骨伤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51

【摘要】目的: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治疗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98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措施;对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上下肢Berg评分为(38.9±8.3)分、NISS评分为(10.7±2.7)分以及BI评分为(68.8±18.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相关肢体运动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对其进行推广。

【关键词】针刺;康复训练;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中风为中医病名,在临床上称之为脑卒中,该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以及危害性较大等特点,常见的病因为情志郁怒、劳累过度以及饮食不节等,主要临床表现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以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因此对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1]。临床在成功救治中风患者后,需要通过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患者恢复肢体功能,以尽量减轻后遗症,有关研究指出结合针刺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2]。我院就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现就本次研究的详细内容进行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98例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规定单数编号患者为实验组(n=49),双数编号患者为对照组(n=49)。实验组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6~76岁,平均年龄为(57.6±2.7)岁,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25:24,;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5~77岁,平均年龄为(57.8±2.5)岁,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25:24。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首次确诊为脑卒中;②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均不超过24h;③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短暂性脑缺血患者;②合并患有恶性肿瘤患者;⑤合并患有严重脏器功能疾病患者以及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法与康复训练措施,对患者采取对症个体化治疗措施,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同时进行饮食指导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如下:①上肢及手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抓握练习,令患者抓握垒球大小的弹性小球,缓慢用力握紧后保持10秒后放松2秒,患者学会后也可自行利用苹果、馒头等进行练习;指导患者进行肘关节屈曲练习,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可进行负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腕指关节屈曲与拇指内收训练[3]。②步行训练。指导患者有序开展行走训练,首先应做到直立站立,保持双眼平视并指导患者应尽量伸直双下肢,足底需要在地面上踏平,初期站立训练应以患者耐受为主,之后可增加到每次30min,每日4次;患者可较好独立后,应由家属协助缓步行走,之后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转为拄拐行走,最后再到独立行走,但患者在独立行走时必须有家属或护工陪护以预防跌倒。③上下阶梯训练。在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到相关标准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以健康上肢扶住扶梯上下楼梯,以健康足、手进行支撑以使身体重心转移并在台阶上移动,每日建议联系4次,每次20~30min。

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依据患者的肌肉丰厚程度选择1.0或1.5寸的毫针进行针刺,在对针灸针进行常规消毒后,即可进行针刺治疗,主穴位为三阴交、尺泽、极泉下、手三里、合谷内关以及委中等,根据具体穴位选择捻转泻法、提插补法以及提插泄法等,应使患者感受到麻胀以及肢体抽动感。治疗频率为每周6次,连续治疗2周。

1.3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如下:①患者经过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消失,肢体功能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为治疗显效;②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改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良好为治疗有效;③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或甚至有所恶化,未见肢体功能好转为治疗无效;④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有效率。采用Berg、NISS以及BI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内容所得数据纳入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

x2t对比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率(%)、(5fa361c740420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表示,P<0.05表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比详情参见表1。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详情[n%]

组别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49

25(51.0)

21(42.9)

3(6.1)

46(93.9)

对照组

49

22(44.9)

18(36.7)

9(18.4)

40(81.6)

x2

-

0.746

0.802

7.037

7.037

P

-

0.388

0.370

0.008

0.008

实验组患者的Berg评分为(38.9±8.3)分,对照组患者则为(32.5±6.3)分,组间数据对比结果为t=4.299,P=0.000<0.05;实验组患者的NISS评分为(10.7±2.7)分,对照组为(13.7±3.6)分,组间数据对比结果为t=4.667,P=0.000<0.05;实验组患者的BI评分为(68.8±18.6)分,对照组为(57.1±17.7)分,组间数据对比结果为t=3.190,P=0.002<0.05。

3 结论

在中医的理论中,认为中风的病因与患者自身机体虚弱、气脉不通有关,部分患者会产生四肢功能障碍这一后遗症,其原因是是患者脑部受损,本体感觉与前庭等有关区域出现了功能障碍情况,从而致使患者表现出肢体动作不协调、平衡感差、运动笨拙以及步态异常等情况,从而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也增加了家属的看护负担与经济压力[4]

康复训练时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能够使患者的四肢肌肉得到良好的锻炼,有序恢复关节功能,避免因长期失用导致四肢肌肉萎缩并形成血栓,以防发生更加严重的并发症[5]。同时,康复训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新陈代谢情况,从而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6]。针刺则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对相关穴位进行针刺,能够提高关键肌的神经兴奋性,恢复正常的神经冲动,这些穴位主要是手三里、合谷以及曲池等;对百会、四神聪等穴位进行针刺,能够起到一定的醒脑提神的作用[7]。结合我院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明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能够切实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症与四肢运动功能;同时,实验组患者的Berg、NISS以及BI评分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一结果表明,通过施加针刺治疗,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更加理想,肢体的神经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治疗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中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并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具有较高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郑金利,翁萍璇,黄翠琴.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44-46.

[2]鲁海,白玮婧,马会靖, 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不同类型共济失调下肢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4):374-378.

[3]孙爽.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障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3):111-113.

[4]刘卫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0,42(07):712-715.

[5]杨洋,张虎.补肾益髓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07):24-27.

[6]焦卉朵,黄潭,吴群强,廖春华.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队列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9,14(01):204-208.

[7]谢晶军,李金霞,孙琦,马妍洁.针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05):494-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