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的治疗临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的治疗临床效果研究

陈旭

宁乡市中医院骨伤三科 湖南省长沙市 410600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共68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症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局部小针刀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局部小针刀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VAS评分以及疼痛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卧床时腰背部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小针刀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腰背部抽搐样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腰背部功能,同时还能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腰背部;抽搐样疼痛;临床疗效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病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功能障碍等。由于患者个体性差异的存在,腰背部疼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多数患者疼痛较轻,为隐痛或酸痛,经短暂休息后即可缓解[1]。少数患者会表现出较剧烈的腰背部疼痛,主要为抽搐样疼痛,患者在排泄、翻身等动作时均会产生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2]。本次研究探讨了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共68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症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中男性7例,女性27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2.56±6.31)岁。骨质疏松症病程4-22年,平均病程(13.45±4.13)年;对照组中男性5例,年龄29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3.03±6.49)岁。骨质疏松症病程3-24年,平均病程(12.99±4.68)年。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骨质疏松基础治疗,给予钙剂、降钙素、骨化醇、止痛药等。对照组采用局部小针刀进行治疗,先观察患者腰背部的压痛点,压痛时引起抽搐样疼痛的为压敏点。治疗时优先给予压敏点小针刀治疗,治疗前先局部注射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2针0.5ml、生理盐水5ml,若仅需治疗1处,则使用1/2的剂量。注射后利用小针刀在压敏点进行松解玻璃;观察组采用局部小针刀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引导患者取俯卧位,给予常规临床监测,在腰背部铺设消毒铺巾,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将穿刺套针经皮穿刺,顺椎弓根进入伤椎,针尖抵达椎体中前1/3交界处。抽出针芯,注入碘海醇造影剂1-3mk,明确分布正常无渗漏后。将配置完毕的骨水泥注入椎体,拔除穿刺针。术后2d若患者仍存在较严重的腰背部抽搐样疼痛,则给予小针刀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时间以及卧床时腰背部功能。疼痛程度通过VAS量表进行评价,分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剧烈。卧床时腰背部功能评价标准如下:0分表示无限制,可以自由翻身;1分表示轻度受限,可以在他人辅助下缓慢翻身;2分为中度受限,恐惧他人翻身活动,自身手扶稳情况下可缓慢翻身;3分为重度受限,恐惧任何形式的翻身或腰部活动。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疼痛程度及疼痛缓解时间对比

观察组VAS评分以及疼痛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疼痛程度及疼痛缓解时间对比(5fa3664217d1c_html_57636863a95004d3.gif

组别

例数

VAS评分(分)

疼痛缓解时间(d)

观察组

34

2.45±0.89

3.06±1.13

对照组

34

5.41±1.34

6.15±2.45

t

/

10.729

6.678

P

/

0.000

0.000

2.2卧床时腰背部功能对比

观察组卧床时腰背部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卧床时腰背部功能对比[n(%)]

组别

例数

0分

1分

2分

3分

观察组

34

16(47.06)

12(35.29)

6(17.65)

0(0.00)

对照组

34

9(26.47)

10(29.41)

7(20.59)

8(23.53)

X2

/

10.219

P

/

0.017


  1. 讨论

目前医学界对于骨质疏松脊柱骨折腰背部疼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相关的报告,根据本次研究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几种特征:①患者年龄偏大;②骨质疏松病程较长,部分患者已经出现单节或多节段的椎体陈旧性骨折;③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外伤;④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⑤患者骨密度水平之较低;⑥血浆电解质检查显示离子钙水平较低,虽然不能直接反应机体的钙水平,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⑦腰背部有明显的压痛点或压敏点;⑧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强化椎体,减轻腰背部抽搐样疼痛,部分患者术后配合小针刀治疗能起到更好的止痛效果。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断,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第一,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出现腰背部抽搐样疼痛主要是骨质疏松症引发的并发症与软组织病变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的;第二,患者机体血浆钙水平明显下降,降低了腰背部神经肌肉的反应阈值,兴奋性增加。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AS评分以及疼痛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卧床时腰背部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骨质疏松药物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基础措施,但对于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的患者,这种治疗方式难以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3]。另一方面,部分手术患者术后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腰背部疼痛,本次研究从局部出发,仔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针对患者压痛点、压敏点进行小针刀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在影像学技术的导引下,在病变椎体注入骨水器,从而提高椎体强度与稳定性,恢复椎体高度,能有效控制患者腰背部的疼痛[4,5]。该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术后卧床时间短,可在短期内回复运动,可行性较高[6]。与小针对治疗联合使用,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局部小针刀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腰背部抽搐样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腰背部功能,同时还能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保新,黄承军,徐敏, 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的治疗[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2):131-135.

[2]王继,黄承军,徐敏, 等.椎体成形术为主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腰背抽搐样疼痛[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5):38-40.

[3]张斌,员亚洲,梁小红.补肾通络方配合维D钙咀嚼片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腰背痛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9):1472-1474.

[4]刘国奋,吴俊哲,李大刚.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缓解腰背部疼痛的治疗方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6):24-25.

[5]秦超.不同方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腰背部疼痛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7):187-187,188.

[6]张志勇,孙晓威,张金辉, 等.不同治疗方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腰背部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5,10(3):3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