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

杜岚

信丰县人民医院 江西 信丰 3416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中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患者的确诊病例予以分割,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集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客观研究对象,使用数值奇偶排列方式,将其中25例设立为实验组,剩余25例设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予以干预,实验组患者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予以护理干预,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维度评分以及睡眠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维度评分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组间差存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组间差存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压力予以缓解,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冠心病;临床护理


伴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存条件逐渐复杂,因此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逐渐增多,对临床医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冠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情绪的波动,对病情予以加重,对患者的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在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有效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善以及治疗效果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现阶段的护理手段中,使用认知干预护理,与传统化的护理措施相比,具有较为显著的价值,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本研究以认知干预护理为核心,以50例冠心病患者为客观研究对象,通过分组统计学的使用,对以下内容予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患者的确诊病例予以分割,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集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客观研究对象,使用数值奇偶排列方式,将其中25例设立为实验组,剩余25例设立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最值分布为34-79岁,中位年龄值为(56.5±0.5)岁,25例患者中存在心绞痛患者5例,心肌梗死患者4例,心律失常患者1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最值分布为35-78岁,中位年龄值为(56.5±0.2)岁,25例患者中存在心绞痛患者6例,心肌梗死患者5例,心律失常患者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8例。两个组作临床资料的对比,组间差异存在均衡性,P>0.05,可作公平比较。

本研究纳入标准为:研究收集患者均符合研究疾病特征;患者在发病24h内入院诊治;患者同意研究的进行。排除标准:患者存在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妊娠期或者是哺乳期妇女。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予以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日常行为予以掌握,与患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对患者的心理情绪予以分析。实验组患者采用认知干预护理模式,引导患者进行身心放松,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自主探索方式予以指导,患者可以采用深呼吸以及听音乐的形式,实现自我放松[2]。患者进行知识领悟,护理人员对患者普及疾病知识,对其疾病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通过对患者的实际发病原因进行掌握,为其普及正确的冠心病知识,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以及护理意识。对患者使用修通举证的形式护理,通过使用例子以及反问等对患者进行教育,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对其不合理的极端要求予以修正。对患者的饮食予以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正确的饮食习惯,以及合理化的饮食对疾病的积极意义,引导其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为其制定合理化的运动计划,提高其运动能力[3]

1.3观察指标

(1)研究两组患者的心理维度评分对比,主要包括SAS以及SDS评分,患者的评分越低,护理效果越好。

(2)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总分值为20分,患者的分值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本进行所得数据客观分析,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心理维度评分对比

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支护,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维度评分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组间差存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理维度评分对比


例数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25

48.11±4.15

35.27±4.15

52.86±5.40

42.05±5.20

对照组

25

47.82±4.20

41.68±5.62

52.53±5.70

47.61±6.38

t值

-

0.245

4.587

0.210

3.377

P值

-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不同护理模式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组间差存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例数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

实验组

25

10.83±2.46

19.64±1.17

对照组

25

10.71±2.34

15.40±2.25

t值

-

0.176

8.359

P值

-

>0.05

<0.05

3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影响,因此在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认知干预护理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心理维度以及睡眠质量以及评分对比,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组间差存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中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压力予以缓解,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亚莉,张卫红.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009):1690-1692.

[2]徐凝.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006(010):102.

[3]林治香.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的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4期):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