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影视改编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关于《红楼梦》影视改编的研究

许暖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古往至今,根据《红楼梦》改编的影视已有一百多部,另外有关《红楼梦》影视的研究也颇为兴盛,本文对《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的研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道明了其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影视改编;不足之处;成功之处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318806


一、引言

古典文学名著作为特定时期的文化产品,就不能避免地会为时代所局限。但名著之所以为名著,正是因为它的思想意义与价值不受时空的限制。“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只是机械地反映了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活,而没有从中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没有体现出超时代的艺术价值,那它就不是一部真正优秀的名著”。因此,名著总是体现出一定的两面性,它既有超时代的永恒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同时又有时代的局限性,《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具有这样的两面性。但是,改编历史名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古典文学名著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改编者很难达到原著的水平,且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早就在读者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李少红导演新翻拍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总体上还是成功的。不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翻拍都绝不可能毫无瑕疵,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世界名著。新版《红楼梦》在翻拍的过程中既有他的成功之处,也有它的失败之地。

二、改编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一)总体风格的把握得当

在改编的过程中,总体看来基本是做到了尊重原著,例如它的台词,几乎全部都是书中的原文,情节发展也是与原著的故事发展脉络相一致。总的来说,《红楼梦》是属于写实的,它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但《红楼梦》更表现出了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充满诗情画意,唯美而又浪漫。正如胡文彬所言:“《红楼梦》将诗、词、曲、赋、楹联、诗谜、偈语、酒令、谣谚都吸收到小说的叙事中,使之成为诗性化了的小说典范,它的体裁和本质是小说,但同时也是一部具有诗的灵魂、充满抒情韵味的长篇‘叙事史诗’。”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其写意略高于写实。它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经典作品。所以,改编者在二度创作《红楼梦》时,要注意将写实和写意这两种艺术风格完美统一起来。87 版《红楼梦》在改编时,注重表现现实主义,反对虚幻迷离,甚至还省略了原文中很多虚幻情节和诗词曲赋,使得原著艺术风格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受到当时时代思潮影响的结果。而新版《红楼梦》在改编过程中对几个重要的虚幻情节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对原著“虚实相生”的特色的重视。在这一点上,李少红导演的改编可以说是成功的。如开篇的“补天神话”和“绛珠还泪”神话,以及第 5 回的“太虚幻境”的情节设置,凸显了原著的立意和神韵。这一方面归功于影视制作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导演在改编时的小心谨慎。重拍《红楼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快节奏的文化旋律中,要做到尊重原著还要有所发挥,并且这种发挥还要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趣味,是很难的。

(二)声音、剧情与台词的相呼应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不仅在声音运用上与剧情相呼应,而且台词也非常有表现力。该剧运用了无调性、无词性音乐哼唱形式,这种音乐包含着很多内容,可以起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配乐方面,导演再次进行了创新,在剧中经常重复出现的轻声哼唱,不仅可以渲染气氛,还给人以深奥奇怪的感觉,从而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心理。如宝玉给林妹妹送旧帕子,晴雯不知是何缘故,而黛玉却一看便知。此时的黛玉内心有一大段的心理独白,非常复杂。新版电视剧就用轻哼方式揭露出黛玉的心理, 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种声音的注入对剧情的展示也起到了暗示和渲染的作用,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譬如贾琏偷情时的配乐很有调情味道,贾瑞两次想要调戏凤姐时音乐都很滑稽,这些都很好地补充了剧情。此外,剧中歌词的内容也另具特色,大部分歌词都用的是原文中对应人物的判辞,这应该是影视演绎原著

最佳的技术措施,用歌唱判辞起到了很好的抒情作用。不同的是, 原著是先有歌词再有故事,是预叙,而电视剧中通常在故事发生之后才会响起配乐,不仅渲染了气氛,也非常恰当地总结了剧中人物的命运。新版《红楼梦》配

乐得当、台词的表情表意性都非常显著,例如在塑造“诗魂”黛玉时,为了表现她的内心情感变化,李少红导演将各种艺术要素都充分调动起来,昆曲女音的悲唱,夜半时分孱弱的风声与剧情相呼应的同时还为其悲伤情怀营造了恰到好处的艺术氛围。再如,凸碧堂品笛一幕,笛音凄清悲凉,赏月末了,老夫人说了句

“我们散了”时,表情悲悯,电视剧中音乐也悲壮起来,似乎是贾家终究会“树倒猢狲散”的悲剧预兆,这些比起文本来更感性、更让人联想。

三、改编过程中的不妥之处

(一)人物造型不妥

87 版电视剧《红楼梦》已经是深深地扎在了大部分观众的心中了,在这些观众的心里,87 的改编就是“正统”,其他的改编方式如若有不同的地方便很可能引起观众的不满。这也就是新版《红楼梦》为什么备受争议的原因了。李少红导演对服饰进行大胆创新以及采用的许多匠心独运的的拍摄手法让很多老一代观众很难接受。新版《红楼梦》自从选择演员以来就一路风波不断,开播后更是千夫所指,被指“超现实太离奇”。最让观众受不了的就是人物造型了,少年宝钗、黛玉的定妆照出来后被挖讽为青蛇、白蛇,随后妙玉“头戴粉色大牡丹”、“额顶黑色唱片” 的造型,被网友讥讽为媒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定妆照也不能为观众所接受,特别是“额妆”、“红眼妆”,很不被观众接受。更有网友戏言,妃子“元春”的“红眼妆”简直和王菲一个经典的舞台妆如出一辙。

(二)演员选择不当

新版《红楼梦》的演员选择也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李少红本想以 87 版为戒,避免同一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演员来诠释, 这体现不出年龄变化和事态发展进程。所以她采用更换演员的方式:由三个不同的演员来饰演不同人生阶段的贾宝玉,另一女主角薛宝钗也是由两个演员来扮演的。这样做本是好事,能够通过时间的变迁见证人物的成长与心智变化。但是由于演员无论是形象还是气质上都有很大差异,导致他们在剧中不能很自然地衔接。更蹊跷的是,林黛玉、薛宝钗作为红楼众多女儿中的两个核心人物,代表曹雪芹对于女性审美的两个极致,林黛玉柔弱纤巧如飞燕,薛宝钗丰满美丽似杨妃,所谓“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可李少红导演偏偏不按常规出牌,“胖黛玉”“瘦宝钗”实在是让人诧异。

四、总结语

因此,可以这样说,尽管《红楼梦》影视改编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但改编和传播仍然是可行的,交流是必要的。在把

《红楼梦》小说改编成影视时,我们不应企求把二者变成一样的东西———这也是不可能的,而要尊重二者各自的特性;观众在欣赏《红楼梦》影视时与作者交流,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与作者分享这个世界,认识、尊重并保持他者的特性,而不是要与作者

“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周茜.新版《红楼梦》的影视改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46-148.

[2]何卫国.红学研究对《红楼梦》影视改编之影响刍议[J]. 曹雪芹研究,2017,(3)


5fa3c573ad7ec_html_96b39f82c4ffea6c.gif

2